Menu

敦煌世界地质公园雅丹景区

2024/04/12 6 Min Read

在干旱的古罗布泊地区上,一种独特的地貌景观令人叹为观止——那就是雅丹地貌。敦煌世界地质公园雅丹景区里的这些形态各异的土丘、陡壁和塔柱,宛如一座座天然的土雕,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游人面前,人们通常称其为“雅丹魔鬼城”。

“雅丹”名称的由来

“雅丹”这个名称,源自一段有趣的历史。1899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罗布泊周围发现了这种奇特的地貌。当他询问当地维吾尔族向导时,对方称之为“雅尔丹”,意为“具有陡壁的土丘”。赫定将这个发音拼写为“yardang”,并收录在著作《中亚和西藏》中。后来中国学者从英语再次翻译过来,就形成了“雅丹”这个我们今天使用的名称。

雅丹地貌的形成

雅丹地貌形成于新近纪或第四纪,它的形成有两个重要因素:

首先是地质基础,也就是必须有湖泊沉积地层作为母体。在敦煌盆地,早更新世时这里气候寒湿,形成了大片冲洪积层和冲积相沉积;中更新世则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淡水湖,沉积下厚厚的泥砂和黏土层。

其次是外力侵蚀,主要是沙漠中强劲的定向风和流水的长期作用。风将松软的沙土石卷走,流水则沿着节理切割冲刷,逐渐雕刻出垄岗状地形。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雅丹地貌一直在被风蚀、水蚀不断重塑。晚更新世时,随着盆地抬升、气候变干,中更新世的湖相地层出露地表,遭受了猛烈的风蚀作用。强风像一把把尖锐的刀斧,将坚硬的土石层凿刻成参差不齐的土岗,又将这些土岗雕琢成”石人”、”石佛”、”石蘑菇”等千姿百态的造型,维妙维肖、无奇不有。

敦煌世界地质公园雅丹景区

位于甘肃西部的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是一处集沙漠、戈壁、雅丹和碱土平原于一体的地质公园。整个公园地势自东向西倾斜。北区雅丹地貌集中连片,总体走向近南北;南区则以风蚀谷、风蚀残丘、风蚀柱、风蚀蘑菇、摇摆石、风蚀洼地、风棱石等分布较为分散,总体走向近乎东西。

中国敦煌地质公园雅丹景区导览图
雅丹景区导览图

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无疑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绝佳展现,然而,近年来园方对游览方式的调整,让小雪感到些许遗憾。目前,进入公园后,游客需搭乘观光大巴前往三个主要观景点。司机将大巴开到观景点附近,游客下车后可在指定区域内自由拍照观赏,之后再返回大巴离开。这种集中式的游览模式虽然高效便捷,管理省事,但却让人感到乏味。毕竟,在这片广阔的大漠之中,徜徉穿行、亲临奇景才是最佳的体验方式。

雅丹景区门票50元+观光车70元+越野车550元
敦煌雅丹魔鬼城越野车
越野车乘车点

从地图上看,这里似乎可以作为一条前往乌鲁木齐的捷径,无需绕道哈密。然而,现实情况却有些许不同。根据我们租的越野车司机的解释,景区内部的道路虽然贯通,但由于属于景区管理范围,游客想要自驾通过需要事先申请。这一规定的存在,让人深感遗憾。

敦煌世界地质公园雅丹景区对雅丹地貌的分类

雅丹地貌因其独特的形态和发育过程,在学术界存在多种分类系统。这些分类体现了地质学家对这一奇特景观的深入研究和理解。

在国内,主要有两种雅丹地貌分类方法:

  1. 陈宗器分类法(1936年)
    根据雅丹的大小和形成年代,将其分为迈赛(mesas,平顶山)和雅丹(yardangs)两类。迈赛高度10-30米,而雅丹高度小于1米。
  2. 夏训诚分类法(1997年)
    根据外营力作用,将罗布泊地区的雅丹分为三类:以风吹蚀作用为主的、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的,以及在流水作用基础上再经风吹蚀作用的。

国外同样存在多种雅丹分类方法:

  1. Cooke等分类法(1993年)
    按照雅丹的形态大小,将其分为大、中、小三类。
  2. Halinov等分类法(1989年)
    根据雅丹形态和发育阶段,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将柴达木盆地的雅丹分为方山、犬牙状、锥状、金字塔状、长垄状、拱背、鲸背状、低矮流线鲸背状等类型。

在敦煌世界地质公园雅丹景区内,约有五千多个大大小小的雅丹体,形态多种多样。根据定性描述和定量测量,公园内的雅丹被分为五类:垄岗状、墙状、塔状、柱状和雅丹残丘。

垄岗状雅丹

垄岗状雅丹被认为是雅丹地貌发育的初级阶段。它们的形态最为完整、单体体积最大,可谓是雅丹家族中的“祖师爷”。

垄岗状雅丹呈现出细长的垄状形态,通常成群发育,彼此平行分布。它们的长度远远超过宽度,有的长宽比甚至高达数十倍。单体雅丹体积较大,长度可达数百米至数千米,宽度在50-400米,高度25-60米。这种独特的形态,源于它们的形成过程。新的构造运动使盆地内的冲积物和湖泊沉积物抬升,产生裂隙。流水沿着裂隙侵蚀形成沟谷,再经过持续的定向风力吹蚀,逐渐雕刻出这些细长的垄状地貌。

这些土丘群徐徐矗立于大漠之中,吸引着世人的目光,让人们一窥雅丹地貌形成的奥秘。

典型的垄岗状雅丹如由数百个南北向的风蚀垄岗和风蚀墙组成的“西海舰队”。这些雄伟的垄岗状雅丹排列整齐,宛如一支支巨舰正行驶在茫茫大漠之中,气势磅礴、壮观非凡。从东向西,它们的形态特征逐渐变得更加明显:底部洼地变深、顶部变尖,清晰地展现出风蚀作用的加剧。随着规模逐渐变小,这些雅丹体上也渐渐发育出节理,预示着它们未来将继续被侵蚀、雕刻,呈现出新的面貌。

敦煌雅丹魔鬼城西海舰队垄岗状雅丹
西海舰队垄岗状雅丹

在雅丹地貌的世界里,形态的演变从未止步。

墙状雅丹

垄岗状雅丹在持续的风蚀作用下,逐渐蜕变为另一种独特的形态——墙状雅丹。

一开始,垄岗状雅丹被侵蚀,宽度逐渐变窄,中间断开,高度也不断降低。最终,它们的外部形态逐渐类似墙壁,成为基本独立的墙状雅丹。这些墙状雅丹顶部平直延伸的,被称为长堤状;而那些顶部受侵蚀而参差不齐、底部相连的,则酷似一簇簇犬牙,因此被称为犬牙状。有的墙状雅丹顶部呈现出流线型的起伏,宛如鲸鱼的背部曲线,因而被命名为鲸背状雅丹。虽然它们的形态已有些残缺,但整体上仍然保持着墙状的轮廓,故被归为墙状雅丹的一种形态。

例如6号观景点狮身人面,由沙质和泥质沉积物组成,差异侵蚀风化作用形成了凹凸不平的表面,远远望去,酷似埃及的“狮身人面像”。

敦煌雅丹魔鬼城狮身人面墙状雅丹
狮身人面墙状雅丹

塔状雅丹

随着持续的风蚀作用,墙状雅丹逐渐被侵蚀成长宽比更加接近的塔状。这些塔状雅丹通常底部直径4-30米,高5-25米,底部较顶部粗壮,顶端呈浑圆状。

如果顶部圆滑如同蒙古包,则被称为圆丘状雅丹。而在多风向环境下,来自不同方向的风沙磨蚀会使塔状雅丹底部呈现不规则多边形,侧面成三角形的棱锥状,这就是棱锥状雅丹,金字塔形雅丹便属于此类。有时,塔状雅丹中部较松软的一层被吹蚀掉,顶部直径变小呈球状,下部则形成直径较大的椭球状,整体如同一枚巨大的印章,故被称为印章状雅丹。著名的“大佛”、“伟人像”等象形雅丹均属于这一类型,展现出大自然的独特魅力。

例如1号观景点金狮迎宾,高约20米,底部基座长约50米,宽约30米,形如金狮向东而卧。 

敦煌雅丹魔鬼城金狮迎宾塔状雅丹
金狮迎宾塔状雅丹

随着时间的推移,雅丹不断经历着风蚀的雕刻,形态也在不断演变,呈现出绚丽多姿的景象。

柱状雅丹

继塔状雅丹之后,一些雅丹体会继续被侵蚀雕刻,最终形成高耸入云的柱状。这种柱状雅丹通常直径2-15米,高5-25米,修长挺拔,宛如一根根天然的石柱矗立在大地之上。由于组成物质的差异,柱状雅丹抗风化能力也不尽相同。有些会被侵蚀成下细上粗的“蘑菇状”,别有一番风味;而那些由塔状雅丹崩塌而来的,则呈现近圆柱状,或直径均匀,或上粗下细,被称为“圆柱状雅丹”。

例如孔雀玉立雅丹,高10米。从下往上,孔雀玉立雅丹先是一层砂岩层,分选差、成分杂,反映了当时的洪积相沉积环境。其上是一层黄色砂岩层,颜色纯正,代表了河流为主的沉积环境。继而是一层夹有细砂、粉砂的泥岩层,呈现出浅湖相的水平层理结构。最上层则是砂岩与泥岩互层,记录了河流与湖泊交替的沉积过程。这种地层的差异性,造就了孔雀玉立雅丹独特的外形。

敦煌雅丹魔鬼城孔雀玉立柱状雅丹
孔雀玉立柱状雅丹

大自然的雕刻从未止步,雅丹地貌也难逃被侵蚀消亡的命运。但在这个过程中,它们也呈现出了独特的终极形态,并为新一轮的雅丹地貌做好了准备。

雅丹残丘

当雅丹体进入消亡期,它们沿着节理线逐渐塌坍,形成一堆堆杂乱的块状堆积体,被称为雅丹残丘。在这些残丘中,已很难辨认出雅丹的原生产状,它们的雅丹地貌特征也基本消失。一些孤立的小丘,顶部遭受严重侵蚀而崩塌,有的甚至已成为平平无奇的土堆,再也看不出当初的沉积地层面貌。

在合适的环境下,新一轮的雅丹地貌将重新发育。那些看似平凡的土堆和残丘,将在风沙的吹蚀下重现生机,逐渐被雕刻出全新的形态。这就是雅丹地貌的生命周期,它们在形成、发育、消亡和重生之间循环往复,展现出大自然那份永不停歇的创造力。每一个残丘和土堆,都可能是未来新雅丹的摇篮。

大自然的杰作

徜徉在这片雅丹之海,我们不禁感叹耶稣上帝如来佛祖。那绚丽多彩、造型万千的雅丹雕塑,正是大自然亿万年来的杰作,它也将持续孕育新的艺术精品。

  1. 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官网 http://dunhuangyadan.net.cn/
  2. 敦煌世界地质公园雅丹景区主要地质遗迹点分布地图 https://www.google.com/maps/d/u/0/edit?mid=1vEAFLF-XCx-Nk9ey7LNr9RNYcG_797Y&usp=sharing
Written By

博主小雪出沒於魔都,目前工作是後端程序員,喜歡旅遊,特別是文化歷史遺跡和博物館,一生所愛日本彩虹樂隊 ( L'Arc-en-Ciel) ,家有橘貓朵朵一隻。

1 Comment

  1. S说道:

Leave a Reply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了解 花開未央 的更多信息

立即订阅以继续阅读并访问完整档案。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