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山城重庆初体验之二

2021/08/23 13 Min Read

重庆之旅的第二天,去了红色旅游目的地渣滓洞,参观了博物馆与人民大礼堂,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景点,值得一览。

渣滓洞 Zhazidong Prison Former Site

来到重庆一定要去趟渣滓洞监狱参观,那本《红岩》当年都要被小雪翻烂了,虽然今天的我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哈哈。

还没看过红岩的朋友也不用着急,因为今天能看的作品有更多选择,没必要非去看它。红岩是小雪小学那时看的,当时家里没什么别的课外读物,跟毛选邓论这些比起来,小雪还是更愿意看看红岩、雷锋日记、东方快车谋杀案、四大名著之类的偏故事性的书,这些都是父上的书,属于可以光明正大看的,跟同学借的郑渊洁系列等就要找时间偷偷看,不是那么容易。

渣滓洞蛮远的,路上车辆不多,但到了那附近就都是旅游大巴等堵塞交通,还有交警保安人工维持秩序。一批批身穿统一服装、胸前佩戴着团徽党徽的同志们在烈日下排着长队等候入门安检。

经过了几个复原的岗哨亭就来到渣滓洞主建筑群中,眼前的这一切与小雪想象中的相差甚远。

来看看小说红岩里是怎么透过刘思扬的眼睛描述渣滓洞的环境的:

火辣辣的阳光,逼射在签子门边。窄小的牢房,像蒸笼一样,汗气熏蒸得人们换不过气来。连一丝丝风也没有,热烘烘的囚窗里,偶尔透出几声抑制着的呻吟和喘息。

“吱——“近处,一声干涩的蝉鸣,在燥热的枯树丛中响起来。刘思扬忍住干渴,顺着单调的蝉鸣声觅去,迟钝的目光,扫过一座座紧围住牢房的岗亭;高墙外,几丛竹林已变得光秃秃只剩竹枝了,连一点绿色的影子也找不到。

远处久旱不雨的山岗,像火烧过一样,露出土红色的岩层,荒山上枯黄的茅草,不住地在眼前晃动。

迟钝、呆涩的目光,又回到近处,茫然地移向院坝四周。架着电网的高墙上,写着端正的楷体大字:

青春一去不复返,细细想想……

认明此时与此地,切莫执迷……

又一处高墙上,一笔不苟地用隶书体写着黑森森的字:

迷津无边,回头是岸;宁静忍耐,毋怨毋尤!

墙顶上的机枪和刺刀,在太阳下闪动着白光……

两边是一排排完全相同的牢房。他记得,他和余新江关进的这一间,叫楼上七室。在这间十来步长,六七步宽的窄小牢房里,共了二十来个人,……楼下也和楼上一样,全是同样的长列牢房。一把把将军锁,紧锁着铁门,把集中营分割成无数间小小的牢房,使他看不见更多的人,也看不到楼下,只能从铁门外楼栏杆的缝隙里,望见不远处的一块地坝,这便是每天“放风”时,所有牢房的人可以轮流去走动一下的狭窄天地。

回头望望,全室的饮水,储存在一只小的生锈的铁皮罐子里,水已不多了,然而谁也不肯动它,总想留给更需要它的人。

小雪原本以为这个监狱蛮大的,实际上是只有一个两层楼牢房的小院子,不大的操场四周墙上写着很国民党风格的标语。

墙上的标语内容蛮让人错愕的,这是监狱吧,但是那什么“长官看不到想不到听不到做不到的,我们要替长官看到想到听到做到。”,“命令重于生命,工作岗位就是家庭。”,看起来就不像是给犯人看的啊,倒像是什么军队国企事业公务员入职培训的内容。

热是真的热,不怪小说这样描写,但是这不代表监狱外的地方就没这么热啊,重庆就是火炉就是热啊,没有空调的年代大家都一样热。

书中说窄小的牢房也不小了,比很多学生宿舍都要大,更不要说”鸽笼“住宅了,比他们环境还要好一些。就不知道这些牢房是不是为了方便参观的关系特别拓宽装修过了。

没自由、没食物吃、没水喝、还有身体上心理上的刑罚,这些真正的痛苦,参观的时候完全体会不到。

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发动渣滓洞大屠杀,300多名革命志士牺牲在黎明之前,仅35人幸运脱险。

在展出的脱险者中有一位老人,孙重,居然活到了2020年,真的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啊。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The Three Gorges Museum

三峡博物馆主展区有四个:反映三峡历史文化精神的壮丽三峡厅,反映地方历史源流的远古巴渝厅,反映重庆城市变迁的城市之路厅和反映重庆抗战文化的抗战岁月厅。馆藏文物多数是当年建造三峡工程时抢救性考古挖掘出来的,值得一看。比较可惜的是,博物馆纪念品商店的文创产品都一般般,买不下手,而小雪喜欢的作为镇馆之宝之一的战国鸟尊都没有个复制品模型贩卖,遗憾。

馆内部分有趣的藏品:

查看Twitter上的重庆三峡博物馆collection
新石器时代晚期 · 龟壳

新石器时代晚期 · 龟壳

龟卜是史前人们所使用的另一种重要占卜形式。正如司马迁在《史记•龟策列传》中所说:“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者,乃取蓍龟,已则弃去之,以为龟藏则不灵,蓍久则不神。”蓍草年久容易腐烂,不易保存,所以目前还无明显的遗迹可寻。而卜龟在我国多年的考古发现中屡屡出土,而且其年代比《史记•龟策列传》中所记要早得多。

商 · 大型牛卜骨

商代大型牛卜骨长42厘米,用牛的左肩胛骨制成,两面及边缘均经打磨修整,背面中脊基本削平,厚处钻孔大,薄处钻孔小,共计大小圆形钻孔100多个,呈横向与斜向排列,部分有灼痕,无卜辞,是我国早商时期的最大卜骨之一。

殷墟时期对牛的利用是相当广泛的。甲骨文献记载,殷王室祭祀和占卜活动中,牛是最经常使用的祭品,而且数量惊人。考古发掘可知,大量的无字卜骨和刻辞卜骨,均取材于牛的肩胛骨。由文字的内容知,商王几乎事事都要占卜,占卜内容极为广泛,上至国家大事,下至疾病、生育、征伐、田猎、天气等,无不取决于占卜。

商 · 大型牛卜骨
商 · 猪形铜磬

商 · 猪形铜磬

长阳官家冲出土的猪形铜磬整体呈板状猪形,脊部饰凤鸟,器身有对称分布的十个乳丁和云雷纹雕饰。

磬,乐器名,中国古代的石质打击乐器。最早用于先民的乐舞活动,后来用于历代帝王、上层阶级的殿堂宴享、宗庙祭祀、朝聘礼仪活动中的乐队演奏,成为象征其身份地位的礼器。唐宋以后新乐兴起,磬仅用于祭祀仪式的雅乐乐队。单个的称特磬,多具一组的称编磬。除石制外,亦有玉制、铜制的。另有一种呈仰缽形的铜制坐磬,是寺院中沿用至今的法器。在YouTube上观看“国宝档案 石磬”。

战国 · 窃曲纹铜镦

窃曲纹也称穷曲纹,出自《吕氏春秋·适威篇》,“周鼎有窃曲,状甚长,上下皆曲,以见极之败也。”

镦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食器兼礼器,是继簋之后用来盛放饭食的主流青铜器。

镦的形制多样,其共同点为半球形圆腹、环耳、有盖,典型样貌则为器身和器盖对称,各三足、两环耳,相合呈球形。

战国 · 窃曲纹铜敦
战国 · 青铜虎钮錞于

战国 · 青铜虎钮錞于

青铜虎钮錞于盘面雕铸五组纹饰,独髻人头、站立船头的羽人击鼓、鱼与卷云纹、 夔龙与柿蒂纹、花蒂,真实展现了古代巴人生业与信仰。核心图案是盘面上立虎与独髻人头组合关系,此应与把人关于廪君“虎饮人血”的先祖记忆有关。在YouTube上观看“赢在博物馆 · 虎钮錞于”。

廪君是古代传说中廪君蛮的始祖。相传巴郡、南郡古代有巴姓、樊姓、瞫姓、相姓、郑姓五姓,他们约定,掷剑中穴和乘坐土船能浮于水上之人,被尊奉为君。巴氏子务相可以如此,成为五姓首领,号称廪君,并以廪君为族名。

虎饮人血出自《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廪君死,魂魄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

錞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通过钮或者盘上的孔,用绳将錞于悬挂在架子上使用。其最早出现于春秋,盛行于战国两汉,春秋晚期开始为西南地区的巴人所接受,被用于西南各族的战争、祭祀、诅盟活动之中。此外,巴人的虎钮錞于也是出土数量最多的一类錞于。在YouTube上观看“军乐器錞于”。

西汉 · 陶灶

汉代盛行着“以生事死”的观念,由于汉人相信人死后的生活会与在生时一样,为了让死者死后的生活能过得好一点,渐渐出现了模仿人生前所用的日常用品而制作的明器。所谓明器,是指“冥中所用之器也”。明器只供丧葬,不能实用,故又有“人器实,鬼器虚”之言。

陶灶明器常与陶井、陶仓等明器成组出土。西汉早期的陶灶为长方形,灶面中间有一个大灶眼,灶眼上放置了釜等灶具。灶身前壁有门,后设烟囱。到了西汉晚期,灶面面积增大,大灶眼后还增设多一个灶眼,灶面上模印出各种食物及灶事用具。

西汉 · 陶灶
东汉 · 汉巴郡朐忍令景云碑

东汉 · 汉巴郡朐忍令景云碑

汉巴郡朐忍令景云碑四缘装饰有阴刻祥云飞鸟图案,碑额作晕首、无题铭,额正中碉“妇人启门”图,左右为兔首人身像和朱雀像,碑侧浮雕青龙与白虎,中间为隶书碑文。

碑文13行,共367字,记载了汉代巴郡朐忍县令景云的生平事迹。

妇人启门:在汉代墓葬、祠堂、画像石棺、阙、神道碑的画像中常可见“一门半开,一人从门内探身”的画像。其启门者除少数为仙人、僧侣之外,绝大多数为世俗者,其中又以女子为多,故有“妇人启门”之谓。

汉代墓葬的兽首人身俑多数表生肖,小雪猜这县令景云大约是属兔的?小雪观之碑上朱雀、青龙、白虎都有了,四灵之中差一个玄武,估计就是碑座了,已经看不到了。

汉魏 · 乌杨阙

乌杨阙石质砂岩,主阙高5.4米,进深1.7米。当时发掘出来的全部是石阙散件。复原后的乌杨阙为重檐庑殿顶双子母石阙,自上而下依次由脊饰、阙顶盖、上枋子层、扁石层、下枋子层、主阙体、阙基其部分构成。阙身雕刻青龙、白虎等图案。

阙为古代供电、桐庙或陵墓前具表征意义的楼观,常左右成对。这个就是”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里的那个汉阙。

央视节目曾对它做过介绍:

乌杨阙
汉代 · 三国 · 武昌王虎符

汉代 · 三国 · 武昌王虎符

符为判合之器,是古代用于传达命令、调动军队的一种特殊凭证,多以青铜铸造。 因其状呈虎形,故称“虎符”。在YouTube上观看“中华国宝 虎符”。

但三国时期的武昌王究竟是谁呢?不清楚,难道是孙权的虎符?

宋 · 青白釉人物云龙纹瓷魂瓶

青白釉俗称影青釉,是一种釉色介于青白二者之间的瓷器,成色原理是以含铁量很低的氧化铁为着色元素,出自北宋年间景德镇的作坊。

云龙纹作为瓷器上的一种纹饰始于唐宋五代时期,是一种定型的纹饰, 在构图上以龙纹为主,云纹为辅。龙一般做腾云驾雾状或在云海间穿行。

魂瓶,是继俑之后又一种重要的殉葬明器,大约肇始于东汉,且主要流行于南方地区,尤其是长江下游。大多数魂瓶是用瓷土烧成的。“魂瓶”是现代人对它的称呼,也有人称其为“谷仓罐”或“衣禄罐”。它是专门为死者设计的一种明器,是用来与死者灵魂相伴的器物。魂瓶堆塑的内容,大多与祭祀和丧葬场面有关,隐含祭奠死者亡灵的意思。很多魂瓶上都开有孔眼或直接塑出空心的管道,似有供灵魂自由出入的意思。

宋 · 青白釉人物云龙纹瓷魂瓶
明 · 玄宫之碑

明 · 玄宫之碑

玄宫之碑出土自明玉珍墓“睿陵”。明玉珍“睿陵”系重庆地区唯一帝陵,也是全国罕见的农民起义领导人墓葬,“玄宫之碑”是其重要遗物。

大夏明玉珍,本姓“旻”,因信奉明教而改姓,初归明教首领徐寿辉部,元朝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率红巾军先后攻取川渝及黔鄂滇陕甘部分地区,公元1362年在重庆称帝,建立“大夏国”,年号“天统”,公元1366年38岁的夏太祖病逝。

石碑高145厘米,宽57厘米,厚23.5厘米,碑首作八角形,额“玄功之碑”四字篆书,左右两侧各阴刻线盘龙一条。

碑文24行,全碑共1004字,记载元末农民起义领导人、大夏太祖皇帝明玉珍参加元末农民起义,率军入川后建立大夏国事迹的记事碑。

明 · 牛首人身俑

北方明清时期,民间有将“牛王塑造成身披铠甲、手持长鞭的形象,此六件牛首人身俑推测可能与牛头阿傍或牛王有关。

牛头阿旁,佛教称地狱中长着牛头的鬼卒,《新唐书·路岩传》。

牛王,一人梦游牛王宫遇其姨母,曰生前因喜事牛而被牛首人罚食铁蒺藜饭。《春渚纪闻 · 杂记三 · 牛王宫铓饭》

明 · 牛首人身俑
云阳大梁岩画

云阳大梁岩画

云阳大梁岩画发现于云阳县马岭村牛尾石临江岩体上,该岩画以阴刻的方式刻画了巫师做法事的场景,描绘了比较完整的聚居部落纪事图景,这也是峡江最为古老的岩画。

在大梁岩画上,沿江岸修建的巴人部落宏伟壮观,层层而上的篱笆,将部落分割开来。篱笆间以梯相连,大大小小的房屋依次分布。第二道篱笆上立有两根竿状物体,它们的顶端上都穿着一条似鱼非鱼的动物。而根部则插于两个刻有大小一致圆形饰纹的方形物体之间。同时,篱笆里还有一位手拿法器而舞的巫师。巫师两旁各有一人,双手倒立,随着巫师的指挥舞蹈。在岩画的上方,一只大网悄然张开,旁边立着一只小鸟。

傩戏表演用具

傩戏,又称鬼戏,是汉族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起源于商周时期的方相氏驱傩活动,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娱人色彩和戏乐成分的礼仪祀典。大约在宋代前后,傩仪由于受到民间歌舞、戏剧的影响,开始衍变为旨在酬神还愿的傩戏。 主要流传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

演员多佩戴代表神灵的面具,部分地区则涂面化妆。表演动作较为原始,音乐多用锣鼓伴奏,人声帮和。演出时间多在特定节日,平时一般不表演。

三峡地区的土家族傩戏表演用具主要有面具和法器。傩戏的面具一般为24面,主要从善神类、凶神类、人类三方面划分。

傩戏面具
现代 · 彝族牛皮面具

现代 · 彝族牛皮面具

这…小雪也是万万想不到现代还有人制作这种可怕的面具,看起来比walking dead里的那些可怖得多了。

重庆人民大礼堂

从博物馆出来,走到对面就是壮观的重庆人民大礼堂了。

重庆人民大礼堂建于1950年代,是邓小平、贺龙、刘伯承等推动的利用现代科技建造仿古民族建筑群的项目,它是重庆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据说它还收入在了《世界建筑史》一书中。

很大,很壮观,很气派,小雪觉得比广州中山纪念堂的礼堂更好看。这里参观的游客并不多,爬上楼的更少。这里不仅是参观性质的景点,也同样在有活动的时候会承办各种文娱活动及会议。

重庆二日游匆匆结束,小雪下次再来就要去重庆下辖的遥远的县区玩,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机会呢,祈望疫情快快结束吧。

Written By

博主小雪出沒於魔都,目前工作是後端程序員,喜歡旅遊,特別是文化歷史遺跡和博物館,一生所愛日本彩虹樂隊 ( L'Arc-en-Ciel) ,家有橘貓朵朵一隻。

4 Comments

  1. 林羽凡说道:

    博物馆里的一些器皿,用具,大部分名字我都不认识,旅顺那边有一个日俄监,狱旧址,里有设备不少,博主可以去看看。

    1. 小雪说道:

      等我的下下下一篇,應該就是了,日俄監獄。但是也沒很多設備吧,還是我看漏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上饒集中營的刑具,很血腥。

  2. 牧羊人说道:

    天气是针不戳,我还没进过大礼堂里面呢,害

  3. Yan说道:

    不错,有重游之感

Leave a Reply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了解 花開未央 的更多信息

立即订阅以继续阅读并访问完整档案。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