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游山西太原晋祠

2021/08/29 24 Min Read

过去,小雪对山西的认知就是简称晋,生产醋,煤老板特别多,好像随便遇上一个人都家里有矿XD

记住山西的简称晋,是因为小雪有个老友耗子先生,在小雪初中的时候就认识他了,后来因为小雪的隔壁班同学囡囡的邻居肥ken跟他是同学,一聊起来就发现他同学都叫他山西。小雪就很好奇为什么喊他山西,而那时我们这一圈人都是喊耗子的(他爷爷家的邻居小丹喊他耗耗哥哥,噗)。肥ken告诉我说因为晋(耗子的名)是山西啊嘛,LOL,由此小雪就深深地记住了这个等式。更巧合的是,小雪后来又认识了同学耗子小姐,她才是真正的山西人。

山西陈醋是很有名,但超市经常买到的味道都蛮淡的,以往一直觉得名不副实,直到读书时有年假期小狼从家里给小雪带了一瓶山西陈醋作特产手信,哇噻,那个味道真醇厚,就着这醋小雪能吃一锅饺子,之后小雪就对这山西陈醋念念不忘了。

预期中的山西行是带着惬意、悠闲放松的游览,等到了山西才发觉此行已经变成了求科普求讲解的求知之旅。

来到山西发觉自己对中国历史的认知比想象中的还要浅薄,来了晋祠更像是幼稚园小朋友一样什么都不懂只是仰着头嗷嗷待哺。首先就是这个晋祠,鼎鼎有名的晋祠,小雪从未听说过它的大名,顾名思义也无法想象出这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然后打车到了景区门口,跟野生导游讲价后70元请了个阿姨专人解说陪同,一路上不论她话术说什么“还记得XXX吗”、”你知道吗,XXXX就是这里“、”这个表现的是XXX的故事“……小雪的反应都是不知道没听过不清楚。感觉导游都要在心里暗落落地鄙视小雪了。很多事情本来她只要说个成语或者什么关键词,就应该大家你知我知会心一笑的时候,小雪都是一脸懵,问详情还要问她说的那个关键词字是怎么写的。哎。历史杨老师在场的话估计得要气死,但是小雪真的没印象历史课本里有这么一段啊。

打车的时候发现晋祠相关的有地点选择有好几个,搞不清楚什么关系,彼此之间距离还都不近,于是随便择了其一,上车后跟司机口头沟通,司机把小雪送到了据说下车处离最近的那个入口。小雪惊讶的发现竟然不用买门票就进去了,据野生导游说因为现在还在修,所以暂时未收门票,以后就会的了。啊,小雪搞不清楚晋祠景区和晋祠有什么关系了,搞不懂当地政府的景区规划。据网上资料说,晋祠景区包括晋祠博物馆、晋祠公园和悬瓮山景区构成。估计在当地人心里,只有晋祠博物馆那片区域才是晋祠吧。

晋祠公园

小雪进门后左转走一小段路就看到了还堆放着建筑材料的晋文公祠,也叫晋文公艺术博物馆。

晋文公祠( 晋文公艺术博物馆 )

这个新修建的晋文公祠位于晋祠公园东南角台骀泽边,仿汉代高台式祠庙建筑风格,有阀门、柱梁石桥、百戏楼以及祠前广场。主体以院落为单位,呈“日”字形平面格局,中轴线由东向西依次为祠门、主殿(文公纪念堂)、后殿(介子推纪念堂),两侧有东西配殿、东西围廊等建筑物,四周为回廊。

虽然是新修的建筑群,但是也还蛮好看的。里面没什么展览,就是空荡荡的屋子,其实大可不必走入其中,但顺便听导游讲解一下历史背景也还不错,反正说到谁小雪都不认识。

晋文公与五贤士

晋国五贤士

晋文公词里有一组“晋文公与五贤士”铜雕,晋文公居中,五贤士陪伴左右。图中从左至右是魏犨、贾佗、晋文公、胥臣、狐堰。

  • 晋文公(前671年-前628年10月27日),姬姓,晋氏,名重耳,晋献公之子,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在位九年,在五贤士和介之推等人的辅佐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为“齐桓晋文”,为后来的三晋(赵国、魏国、韩国)位列战国七雄奠定了基础。
  • 魏犨,姬姓,魏氏,名犨,谥武,又称魏武子,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是辅佐晋文公称霸的“五贤士”之一,芒季子,毕万孙,以勇力闻世,是魏国先祖。
  • 赵衰(?-前622年),赢姓,赵氏,字子余, 谥号“成季”,亦称赵成子 、孟子馀,春秋时期的晋国大夫,造父的后代,是赵国先祖。
  • 贾佗,姬姓,贾氏,名佗,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是跟随公子重耳流亡的五贤士之一。
  • 胥臣(前697年-前622年),字季子,由于封地于臼(在今山西运城),曾任司空,所以又称臼季、司空季子。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
  • 狐堰(约前715年-前629年),姬姓,狐氏,字子犯。狐突之子,是晋文公的舅舅,又称舅犯、咎犯、臼犯。遗物“子范和钟”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听着晋国五贤士的介绍,小雪深深的困惑了。我们通常说姓氏,也就是family name,都是一组的呀,怎么会姓和氏分开来算的呢?虽然也曾听闻姓和氏是不同的,那究竟有什么不同?据说秦汉以前,“姓”和“氏”不同,“姓”为“氏”之本,“氏”自“姓”出。夏、商、周三代,氏是姓的支系,用以区别子孙之所由出生。

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通志·略·氏族》

听起来似乎就是,用姓追溯其母系血缘,用氏追溯其父系血缘?又难怪现在的祠堂都是X氏祠堂,而不是X姓祠堂?啊,又不知喜欢搞这些宗族象征的老人们知道姓氏的分别吗?

在这里还专门为介子推设了个纪念堂,小雪满脑门问号,这又是谁?导游介绍说这就是我们传统节日寒食节的因由啊。屈原搞了一个端午节,介子推就搞了一个寒食节。只是似乎没怎么听商家宣传?想想这什么哈根达斯、DQ之类的品牌不是很合适嘛。不过这也不是什么好故事,大概就是得不到你就要毁掉你的偏执狂的故事吧,又或者是农夫与蛇的故事吧。

介子推三月五日,為火所焚,國人哀之。每歲春暮,為不舉火,謂之禁煙,犯之則雨雹傷田。……舊俗以介推焚骸,有龍忌之禁,至其月咸言,神靈不樂舉火。《後漢周舉》為并州刺史,移書於介推廟云,春中食寒一月,老小不堪,今則三日而已,謂冬至後一百四日一百五日一百六日也。《琴操》曰,晉文公與介子綏俱亡,子綏割股以啖文公。文公復國,子綏獨無所得。子綏作龍蛇之歌而隱,文公求之不肯出,乃燔左右木。子綏抱木而死,文公哀之,令人五月五日,不得舉火。又《周舉》移書及《魏武明罰令》、《陸翽鄴中記》:並云寒食斷火,起於子推。《琴操》所云子綏即推也。又云五月五日,與今有異,皆因流俗所傳。據《左傳》及《史記》,並無介推被焚之事。《周禮司烜氏》:仲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

南梁 · 宗懍 《荊楚歲時記》

介子推与重耳的故事说的是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落难了,到了没饭吃的地步,其追随者介子推就割自己的肉给重耳吃。后来重耳翻身了,人人都有封赏,只有介子推什么都没有,自个儿隐居去了。重耳大概是为了别人口中的形象,去请介子推出山做官,未果,竟然又想出了火攻逼介子推出来的办法,最后介子推就被烧死了。重耳这才假惺惺的哀悼他,还命令大家跟他一起在每年的这一天不许用火。真是个虚伪的人啊。

李世民饮马塑像

饮马泉 李世民饮马塑像

天池又名饮马泉,扩建于2007年,面积20余亩。传东魏高欢(496~547)、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均饮马于此,留有“翻似天池里,腾波龙种生”诗句,故也称“御井”。现存有直径1米的六角形(里口为圆形)大石圈1个,泉水缓缓从其下的泉眼中涌出,池边有大唐李世民饮马塑像,栩栩如生。

小雪去看的时候饮马塑像旁已经没水了,据说太原市用水还要引黄河水呢,不知是缺水还是缺生活用水了。而昔年宋太祖赵匡胤还曾决晋祠水灌城呢。说起来大家好像都喜欢引晋水灌城?历史上不止发生一次了。

龙兴晋阳群雕

龙兴晋阳群雕

龙兴晋阳群雕是李世民及其功臣的塑像,中间骑马者为唐太宗李世民,左侧为国舅长孙无忌,右侧为李勣,前面为尉迟敬德,最北侧两位前是魏征,后为马周。

电视看过不少,唐太宗长什么样还真没印象,看着这群雕也不知道谁是谁,还好有导游在旁介绍。

隋朝末年,李世民随父亲李渊太守镇守太原,据传在晋祠祭拜过唐叔虞后得其庇佑,之后起兵隋朝统治,建立唐朝。公元646年李世民故地重游,写下了《晋祠之铭并序》一文并刻制成碑,留存至今。

《晋祠》文碑

《晋祠》文碑

说是作者梁衡的一篇《晋祠》曾入选人教版教科书,万千莘莘学子都必修了它,而这块碑是2019年在此设立的。小雪又是满脸问号,难道小雪学的不是人教版教材吗,怎么从来没看过这篇文章啊?导游还说大家都知道(lll¬ω¬)。

晋祠博物馆

走马观花般走了老长一段路,终于来到了晋祠博物馆门前了。嘿,这里要收门票了。政府公告说是对江浙沪游客免门票,实际上如何定义江浙沪游客呢,就是看你的身份证号码。所以这既不是对现居住地是江浙沪的游客免门票,也不是对现户口所在是江浙沪的游客免门票,也不是对祖籍是江浙沪的游客免门票,也不是对出生地是江浙沪的游客免门票,反正是不是他们说了算,卖方市场。呵呵。

晋祠

晋祠是为了纪念周武王第二个儿子唐叔虞,而修建供奉他的,这里也是晋水的发源地 。 唐叔虞姓姬名虞,字子虞,是周武王姬发的第三个儿子,周成王的胞弟,叔虞被封到古唐国去做诸侯,因此人们称他为“唐叔虞”。唐叔虞死后,他的儿子燮继位,改国号“唐”为“晋”,所以是晋祠,也可以叫唐祠。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有观点认为晋祠始建于汉代,而目前有确切记载的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之后又历经北齐、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等各朝的重修和扩建,形成了一个殿堂楼阁、亭台轩榭俱全的庞大建筑群,而祭祀的主神也由唐叔虞变为“晋源之神”圣母,以及其他众多神灵和历史人物的附祀。

北魏名晋王祠,石晋曰兴安王祠。宋曰汾东王庙。明洪武四年改名唐叔虞祠。

清 · 刘大鹏《晋祠志》

晋祠大门

晋祠大门是新中国成立后重修的,后面那座山据说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悬瓮山,新修的寺庙很多年了都不开放。而历史上的悬瓮山和悬瓮寺位置在哪仍存在异议的声音。

晋祠大门
晋祠大门

进门一个非常明显的标志,禁止在景区使用航拍无人机,估计是怕损坏文物?照这个道理的话,是不是故宫也是禁飞的?

明清 · 水镜台(晋祠三大名匾)

迎面而来的是始建年代不详的集殿、台、楼、阁风格为一体的水镜台,明清两代均有修建。从这面看,它是一个重檐歇山屋顶的高台建筑, 据说是唱戏的后台 ,小雪觉得不像。中间匾额是清康熙武举杨廷翰所书“三晋名泉”,左右楹联则写着“水秀山朙無墨無筆圖畵”,“鳥語華咲有聲有色文章”。导游介绍这个“咲”是笑的意思,因为古代女性要笑不露齿,是闭口的。这个小雪知道的,宮脇咲良的咲嘛。

高台前还有两尊清万历年间制造的铁狮子,玩绣球的是公狮子,踩着小狮子的是母狮子,上面刻有“本村功德主王澤*屈氏男簡刘氏孫男王嶺王巍紏首*王銀毛氏剛田氏男金根勞婿馮志金弓氏”,“本廟住持僧鎮演門徒維淨維安法孫*方成方義方定太原縣金火匠*孫大祿男孫官孫宦“等铭文。

  • *王泽大约是太原王氏两大宗支之一的王泽吧。
  • *紏首大约是领头人的意思。
  • *佛教中同一法门系统者,犹如世俗之亲友眷属,称为法类、法眷;继承者称为法子、法嗣、法弟、法孙;其相承次第,称为法脉、法系、法流、法统。
  • *金火匠是古代冶炼和铸造铁器的匠人。

绕到水镜台的另一面,是一个卷棚歇山屋顶的戏台。台中间的匾额是清乾隆翰林杨二酉所题的“水镜台”,是晋祠三大名匾之一。“水镜”二字源自《汉书·韩安国传》中“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的典故,而无知的小雪只联想到“镜花水月”。

戏台正对正殿圣母殿,显而易见的,这又是一个演戏给神明看的戏台。导游说戏台前两侧地下埋有八口大水缸,起着扩音的作用,反正小雪是没感觉出来。据说这个戏台至今仍然在迎神赛会上被使用,啊,小雪想来看一次。

明 · 会仙桥

继续往前走就来到了神奇的明代石桥会仙桥。相传四月初四仙人在桥上约会,故名。这个相传传得好模糊啊,究竟是哪个仙人呢。每年都约会吗还是哪年呢。会不会其实是因为要过这座桥往前走才见到正殿的圣母娘娘,所以叫会仙桥?

会仙桥

桥下是智伯渠,相传当年晋国的世卿智伯为了攻取赵襄子的采地,引汾、晋二水灌晋阳而开凿此渠,后为农田灌溉用水。

昔智伯遏晋水以灌晋阳,其川上溯,后人踵其遗迹,蓄以为沼,沼西际山枕水有叔虞祠。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民国 · 金人台

走过会仙桥就看到了民国时期重修的金人台。这个金人台跟金朝没有半点关系,纯粹因为这些人偶是铁铸的,而铁是五金*之一,故名金人台。小雪觉得有点牵强,为啥不叫黑人台或者铁人台呢,不知道谁起名的。

  • *《說文解字注》说,“五色金也。凡有五色,皆謂之金也。下文白金、靑金、赤金、黑金、合黃金爲五色。黃爲之長,故獨得金名。”即五金指金、银、铜、铅、铁。

金人台的中央建有一明代琉璃小阁,四周则各立一尊高约2米的铁人,其中三个是北宋年间分部铸造的铁人,一个看起来比较粗糙的是民国时期铸造的。原本铁人手里都持有军械,估计是木造的,现在都遗失了。

导游还说了一个铁人逃跑的离谱传说故事,用来解释为什么民国时期要补一尊。小雪寻思着如果真有这传说,该不会是村民们当时偷了一尊铁人熔了作农具刀具,为逃避责任而作出来的神异故事吧。

导游还说老版《西游记》电视剧中鲇鱼怪和沙和尚曾在这台上捉迷藏呢😀,不知道是哪一集,小雪未曾注意到。呀,可惜现在已经用围栏拦着,不让游客进入台上了。

明 · 对越坊(晋祠三大名匾)

金人台之后便是明万历年间建造的对越功德坊。“对越”出自诗经“秉文之得,对越在天”,报答、颂扬之意。此明代“对越”匾额是晋祠三大名匾之一。而坊前的一对铁狮子据专家猜测是金朝铸造的,很多修补痕迹,石头基座也是后来补的。

明 · 钟楼

在对越坊的两侧是形制相同的钟鼓楼,同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代重修。楼西面设台阶,台基上有十二根廊柱,柱间置木栅栏,楼顶为重檐十字歇山顶,顶饰琉璃瓦。

金 · 献殿 (晋祠三大国宝建筑)

对越坊后面就是献殿。献殿是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的金代建筑,明代重修过一次,1955年又翻修过一次。作为祭祀时陈列供品的场所,其建筑结构简单,是我国唯一的殿和亭结合的建筑,也是现存献殿建筑中最早的例子,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

献殿中间的匾额不知何时出于何人之手。

导游介绍说,献殿的特别在于它虽然是殿堂,但没有围墙和门窗,只用木栅栏围合,是木结构承重,做到了墙倒房不塌。据北宋李诫《营造法式》中记载,这种栅栏叫做“叉子”。这个殿真的很空很通透,啊哈哈哈,不知道祭祀时东西怎么摆,是要再加桌子吗还是怎样要怎样?

宋 · 鱼沼飞梁 (晋祠三大国宝建筑/晋水三泉)

穿过献殿,踏上同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的鱼沼飞梁,小雪的内心十分激动,不说别的,就这名字就看起来特别的仙。

古人以圆形为池,方形为沼,且这水中多鱼,故名鱼沼。而这方形池水据说正是晋水发源的三大源泉之一, 鱼沼泉。然而小雪觉得这池水好脏啊,不像是活泉水,查了下资料发现2015年的时候太原有做过一项“晋祠泉复流工程”,引黄河水来此,众所周知,这黄河水它特别黄啊。当地政府还振振有词说早有先例,把济南趵突泉拿来说事。呀,小雪还没去过济南呢,还没看过课本上所说的趵突泉景象呢,心凉了半载。

因地下水水位严重下降,我省著名名胜景观“晋祠泉”全部断流。为了晋祠泉早日复流,我省于2014年启动“晋祠泉复流工程”。……该规划所透露的信息显示,我省水利部门将在位于晋祠附近的龙山兴建大型蓄水池,引黄河水为晋祠泉地下水补水,以促进晋祠泉自然复流。

山西新闻网《拿什么拯救你 断流的难老泉看黄河之水天上来》

鱼沼上十字形桥梁就是“飞梁”。名称据说来自“飞梁石磴,陵跨水道”,“架虚为桥,若飞也”。

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这座桥至少在北魏前就存在了,还有传说是鲁班一夜之间建造起来的,十分神奇。只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应该是宋代重建的。 鱼沼飞梁的桥面高出地面,两侧做成坡桥下斜,与地面相接,像是鸟的羽翼,十分优雅。桥下面则用八棱形石柱做主要的竖向的支撑构件,上面还有木斗拱和梁枋共同支撑,据说这些木头都还是宋朝留存至今的,实在是太厉害了。

鱼沼飞梁是我国最早的十字形古桥,也是目前现存的孤例,其重要意义地位可想而知,人们都戏称这是古代的立交桥。

宋 · 圣母殿 (晋祠三大国宝建筑/晋祠三绝)

站在鱼沼飞梁上,眼前的这个巨大神殿就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的圣母殿。

这座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的圣母殿,供奉的是圣母,大多数人认为圣母的原型就是邑姜。嗯,听名字小雪就知道不认识。再一听导游介绍,她是西周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姜子牙的女儿,就忍不住惊叹了。姜子牙欸!!!啧啧啧。

圣母殿是一座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屋顶建筑。大殿采用了宋《营造法式》中的“柱生起*”、“柱侧角*”作法,增强了大殿的曲线美和稳固性,斗拱采用“彻上明造*”,梁枋彩画则采用“五彩遍装*”,其规格之高,可见一斑。 殿顶用筒、板瓦覆盖,四周黄绿色琉璃剪边,脊饰吻兽为明代修葺时添配。 现存宋代建筑中,时间较早,保存较完整的便是圣母殿,它被誉为是我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

  • *生起,指的是圣母殿中间两根柱子开始到两边,柱子的高度不断加高,正面看过去柱头上的额枋是一条两边起翘的弧线。
  • *侧脚,指的是圣母殿的柱子并不是统一垂直于地面,而是微微倾斜,越到边上倾斜的角度越大。
  • *彻上明造,是指屋顶梁架结构完全暴露,使人在室内抬头即能清楚地看见屋顶的梁架结构的建筑物室内顶部做法。
  • *五彩遍装是宋《营造法式》彩画作制度中等级最高的彩画类型之一,多在梁、拱的面上,用青绿色或朱色的迭晕为外缘作轮廓,里面画彩色花饰,以朱色或青绿色衬底,用色华丽。

走近了看,圣母殿殿周围廊有少见的两间宽,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副阶周匝*”的最早的实例。前廊中的檐柱上有八根立体木雕盘龙,造型各异,中间的两条是应龙,两边的是虬龙 、蛟龙和螭龙*。这些木雕龙与柱子非一体做成,而是后来盘上去的,这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质雕龙。

  • *副阶周匝,指在建筑主体以外另加一圈回廊的做法。副阶指廊,周匝是环绕的意思。
  • 《廣雅·釋魚》说:“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𪓔(虯)龍,無角曰𡖟(螭)龍。”

抬头看圣母殿的数个匾额,这是晋祠楹联匾额最集中的地方,共有楹联10副、匾额16快。前廊正中所悬匾额,衬底蓝色,边框金色褪色,是慈禧御笔“三晋遗封”。其余匾额有推测是宋代的“显灵昭济圣母”,清咸丰燕山李增秩“灵源惠泽”,清光绪“万汇含孳”,清光绪“膏流碧玉”等。

在前廊的两端各立有一尊镇殿将军像,据说是方弼与方相。可是小雪记得方相不是四只眼睛的吗?而且看他们手持的,那是伞?火把?鼓棒?铜锤?

圣母殿内已被拦着,不让游客进入了。从外面向内观察,殿内没有柱子,但也看起来比较拥挤,都是因为那些现代给塑像加装的木龛,感觉一点都不好看。

殿内帐中是的凤冠霞帔、雍容华贵圣母坐像。 两侧是两尊内侍的立象,身体微微向内倾,颇有婢膝奴颜的感觉。四周还有三十几尊侍女立像,身高大小与真人无异,外貌年岁大小不一,有青年有中年,姿态自然,表情动作各不相同,所任职位,表现身份也不同,据说她们是根据宫廷“六尚”塑造的 。当然了,这些像经后代妆銮,已非原貌。那反正又不让近距离观看,殿内又黑漆漆的,塑像本身虽说经过翻修,但不知道是不是山西的自然环境太恶劣的缘故,都灰扑扑的。据说当年梅兰芳先生还曾到此反复揣摩某个侍女的表情呢,小雪怎么都看不出来个所以然而。这些宋代彩塑是晋祠三绝之一。

至此,晋祠三大国宝建筑都见过面了,他们都在一条东西向轴线上,关系紧密。

周 · 卧龙柏(晋祠三绝)与撑天柏

在圣母殿的北侧有一棵三千多年树龄的柏树,据说它是始建晋祠之时栽下的树,与晋祠齐年,故名为”齐年柏”,也有一说是它与圣母殿南侧的凤尾柏对称,取“比翼齐年”之意。又因齐年柏树身向南倾斜,形似卧龙,被称为“卧龙柏”。而旁边那棵恰好撑着它不让它彻底倒下的柏树则被称为“撑天柏”。据导游介绍,传说它与圣母殿南侧的凤尾柏本是一对恋人,龙凤比翼齐飞,突然有一天,凤尾柏突然被砍了,齐年柏因失去同伴而伤心过度,才倒向了那棵凤尾柏曾在的方向。被誉为晋祠三绝之一的周柏,晋祠内仅有两株,齐年柏是其一。

周柏齐年柏与撑天柏

清 · 松水亭

周柏前面是松水亭,面宽三间,进深两间,卷棚歇山顶。东面明间檐下的匾额是康熙长白岳礼所书“松水亭”,楹联上则写着“晋水源流汾水曲,荷花世界稻花乡”。“松水”取自王维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明 · 善利泉亭(晋水三泉)

松水亭以北是善利泉亭,八角攒尖顶,建于泉眼之上,无铜锢铆钉加固,纯木结构建筑,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明嘉靖年间重建, 现在的斗拱昂嘴即为明代手法。“善利”二字,取自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善利泉是晋水的源泉之一,俗称北海眼。据传泉水从山底断层岩中涌出,泉流如玉,晶莹透明,清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然而小雪看到的是……

善利泉
善利泉

元 · 唐叔虞祠

松水亭的另一侧莲池旁是唐叔虞祠,说起来唐叔虞本该是晋祠的主要供奉对象,结果现在却被移去了偏殿,让人不胜唏嘘。 唐叔虞究竟为何失去了在晋祠的主神位? 小雪妄加揣测,大约是百姓更需要求风调雨顺而不是一个好的君主?

唐叔虞祠现存建筑始为宋元之际所建,是一个高台上独立的二进院子,由悬山顶祠门、享堂、东西厢房及大殿组成。 门外台阶高耸,门上悬挂贴金篆书“唐叔祠”匾。

唐叔虞祠山门
唐叔虞祠门

第一进院落的廊内立有石碣40余块,为宋、金、元、明、清历代题咏。正面享堂建于1950年代,为单檐卷棚顶、面宽三间、进深三间的建筑。享堂内分列有14尊元代乐伎塑像,这些塑像都是建国后移来此处保存的。东边是陈列的管弦乐乐伎塑像 ,分别手持奏册、六弦琴、琵琶、三弦、笙、横笛、印笏。西边是打击乐乐伎塑像 ,分别手持黄包、叉、手鼓、钹、锣,有两尊塑像手中物品缺损。

穿过享堂来到后院唐叔虞祠大殿,创建年代不详,元代重建后,经元、明、清及当代多次修缮,但主体仍保持元代山西地方风格。

大殿单檐歇山顶,前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大殿神龛内塑有唐叔虞像,端坐正中,身穿蟒袍,手执玉圭,多次重装后仍保留有元代塑像的特征。神龛前两柱上各盘绕泥塑四爪蟠龙一尾。神龛内左右各有一侍童,神台下文臣武将相对而立。

唐叔虞祠大殿神龛
唐叔虞祠大殿神龛

大殿前廊下东西两侧各立石碑一通:东为元至元四年(1267)《重修汾东王庙记》碑,西为康熙二十五年(1686)《太原县重修唐叔祠记》碑。

左右配殿存放有散落损毁的石像。

清 · 唐碑亭(贞观宝翰亭)

在唐叔虞祠东侧有一间唐碑亭,又名“贞观宝翰亭”,原仅一间,清乾隆扩建为三间。此亭是为保护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二十年(646年)所撰并书的《晋祠之铭并序》一碑而于翌年兴建的。碑文乃李世民亲笔所书,被誉为仅次于王羲之《兰亭集序》的行书佳作。

现碑亭内有两通碑,一为原碑,是现存唯一的太宗御制御书碑,一为清乾隆年间翰林杨二酉所镌新碑。明显看到,原碑上面已经模糊不清了,还有孔洞,没有人解释那个孔洞是怎么来的。

导游说从碑文来看,唐朝的国号就是继承自西周的唐国,不知道真假。

明 · 台骀庙

紧邻圣母殿南侧是台骀庙,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导游听闻小雪的姓氏后积极带小雪前往拜拜,说是这是小雪的先祖庙。小雪一脸问号,从未听父上提起过吾家还有个先祖在山西,虽然客家人据说都是从中原迁过来的,但是具体到一个人,还是有点不可置信。

说起来很复杂,始祖之说得上溯到三皇五帝神话时期了。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第十二下》载:“張氏出自姬姓,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篇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 ”。少昊,可能知道的人少,但一说他死后的名称“白帝”,知道的人就多了,他是黄帝的儿子,又称青阳氏、金天氏。少昊的五儿子挥,因为发明了弓矢,其子孙被赐姓张。又据《左传·昭公元年》载:“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大原。帝用嘉之,封诸汾川。沈、姒、蓐、黄,实守其祀。今晋主汾而灭之矣。由是观之,则台骀,汾神也。”所以说台骀是三世祖。而据说许多族谱中也记载了这事,小雪家的族谱没翻阅过,不清楚,不过想也知道今能被看到的估计都是后人作出来的。

台骀庙的匾额是明嘉靖中憲大夫按察司副使东庄高汝行书,这间庙也是他所捐建。殿内中间供奉台骀神像,左面为土地神像,右面为五道神像。

清 · 公输子祠

台骀庙边上的小山坡建有公输子祠,为清代重修,正殿三间,供奉古代名匠公输般。

明 · 水母楼

再往前走是水母楼,不是动物世界里的那个水母,而是水母娘娘的那个水母。她又被称为晋祠圣母,是中国配水业及船运业所供奉的祖师神,民间多以江河水源之神称为水母或水母娘娘。

俗传太原晋祠圣母姓柳氏,金胜村人,姑性严,汲水甚难。道遇白衣乘马,欲水饮马,柳不吝与之。乘马者受之以鞭,令置之瓮底,曰:抽鞭则水自生。柳归母家,其姑误抽鞭,水遂奔流不可止。急呼柳至,坐于瓮上,水乃安流。今圣母之座即瓮口也。

清 · 陳夢雷《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三十六

水母楼,又称梳妆楼、水晶宫,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道光年间重修,楼分上下两层,楼上是单檐歇山顶建筑,小雪去的时候不开放参观,楼下为砖砌窑洞开穴,内供一铜质水母像,前廊明间檐下悬挂有清光绪“霑濡悬瓮”匾额。

明 · 难老泉亭(晋水三泉/晋祠三绝/晋祠三大名匾)

水母楼前难老泉上是为难老泉亭,北齐天保年间建,明嘉靖年间重建,八角攒尖顶,斗拱昂嘴突显明代特点,而间架为北齐风格。亭内匾额有明末清初傅山所书晋祠三大名匾之一的“难老”,有清康熙於越刘彙题的“晋阳第一泉”。“难老”出自《诗经·鲁颂·泮水》:“永锡难老”。 难老泉也是晋祠三绝之一。

亭内泉眼以砂石砌筑。泉口围以木栏杆,据说游人可凭栏观赏晶莹透明的泉水。然而小雪看到的是……

难老泉

小雪能说啥好呢,有水就不错了。感谢引黄河水补救工程,嗯嗯。

难老泉的水从泉眼发端,通过暗渠,再经过一个龙头下流至和尚的接水碗中,再汇到长方形的石塘中。石塘用石坝分割成不同的标高,使泉水有很明显的流动感觉。

难老泉水初出之处,甃石为塘,中横一石堰,凿圆孔十,为东西分水之限。其东西又横一石,名人字堰,为南北分水之限。北七孔,分水七分,所谓北渎是也,东流名北河;南三孔,分水三分,所谓南渎是也,下有伏流,南流分三河,曰南河,曰中河,曰陆堡河。其西水未分之处,名金沙滩。

清 · 刘大鹏《晋祠志》

石塘中间横着一条石堰,上有十个石孔,这可不是做装饰用的,而是用来分水的,导游给小雪讲了一个可怕的传说故事。

几百年前,南北两渠的农民受到地主土豪的挑唆,经常为水争斗,天越旱,斗得越厉害。后来官府设下毒计,以调解纠纷为由,在潭边支起一口滚沸的油锅,放入十枚铜钱,根据双方从锅中取出铜钱的数量,确定所分水量。于是北渠一个青年从油锅中取出七枚铜钱,使北渠人获得七分水量,但此人因烫伤过重而死。为了纪念这个来自花塔村的张郎,村民将其尸骨埋在了“中流砥柱”之下。

吴伯箫 《难老泉》

乍听下来这个官府好狠毒,但了个是,这种做法不是唯一,同样在山西霍泉,唐朝时候就用了下油锅的办法,而之后据野史记载历朝历代都有官府用类似的办法来解决争端。

但晚清的刘大鹏否认了这个传说:

俗传塘中分水塔底,葬甃塘时争水人骸骨。谓当日分水,南北相争,设鼎镬于塘边,以赴入者为胜。北河人赴之,遂分十之七,葬塔底以旌其功。说涉荒唐,不可信也。然迄今北河都渠长、花塔村张姓,每岁清明节在塘东祭奠,言是祀其当年争水之先人。询之父老,众口一词,不知其所以然,亦惟以讹传讹而已。

刘大鹏认为三七分水是很公平的做法,皆因渠道的流量与水流速度和水流的横截面积有关,而流速又与地形相关。地形平缓的支渠若想获取与地势陡急的支渠同样的水量 ,那么只有在增加渠口进水量的前提下才能实现。难老泉水池地处平缓地带的北渠获得七分水看似很多,而地势陡急的南渠仅三分,但因其流速快,流量也大,所以两渠实际获得的水量基本相等,它们所灌溉的田亩也相差无多 。

夫北渎之水虽云七分,而地势轩昂,其实不过南渎之三分。南渎虽云三分,而地势洼下,且有伏泉,其实足抗北渎之七分,称物平施分水之意也,传言何足为信?

清 · 刘大鹏 《晋祠志》

事实上,三七分水不是孤例,这似乎是一个传统的旧例原则。

Watch “Jinci in Shanxi Province China” on YouTube

民国 · 真趣亭

石塘北岸有一个民国时期建造的单檐歇山顶的真趣亭,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亭子下面特别有一个砖石砌的拱洞,叫洗耳洞,从这里下去可以走到水边去玩水。“洗耳”出自汉蔡邕《琴操·河间杂歌·箕山操》“许由洗耳”的典故。真趣亭的匾额由民国沛三杨承恩所书。

真趣亭
真趣亭

清 · 流碧榭

难老泉水流经的北智伯渠上有一座三开间的流碧榭,左右各带小榭三间,又名白鹤亭。流碧二字,取李白游晋祠诗“晋祠流水如碧玉”句。

流碧榭
流碧榭

傅山纪念馆

流碧榭正对着的是傅山纪念馆,原为同乐亭,建国后扩建为山西历代书画馆,后又改为傅山纪念馆。

傅山据说是清代的书画名家,那反正小雪不认识。

傅山纪念馆
傅山纪念馆

小雪去的时候,傅山纪念馆正办“镜涵春秋——晋祠博物馆馆藏铜镜展”。

晋祠博物馆的主体热门路线就到此结束了,小雪开始迷路寻找方便打车的出口了。

晋溪书院

前往出口的路上途径一个看起来很新的晋溪书院,是仿明清的现代重建后的建筑,不知道是不是还没修建好还是什么没处理好,里面很臭。这里也是王氏的祖祠。

太原王氏系姓始祖太子晋,乃周灵王太子。本姓姬,名晋,字子乔,也称王子晋,王子乔,王乔。

清 · 舍利生生塔

路边看到一座佛塔,是为舍利生生塔,它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乾隆重建,是一座楼阁式砖塔。舍利生生塔的名字,取名佛法生生不竭之意。另有一个神奇的传说,说是隋文帝建造这座塔的时候埋了一颗佛祖舍利,而到了清朝重建的时候却在塔下发现了千百粒舍利子,莫非是舍利子生生不竭?于是叫做舍利生生塔。然而小雪并没有看到过这些舍利子,也没找到哪里有这些舍利子的具体数目。

十方奉圣禅寺

在出口的旁边有一座十方奉圣禅寺 ,原为唐朝开国功臣尉迟恭别墅,唐高祖李渊赐额“十方奉圣禅寺”,金代部分建筑毁于战火,元代重修后才恢复原状,之后又因种种不可描述的原因,再次损毁,最后于七十年代末重建。其碑廊中竖立着唐译八十华严的石刻祖本,弥足珍贵,上面还出现有武则天那个时代特有的新造的字。

匆匆忙忙地游览完了晋祠,这里汇集着诸多宋、金 、元、明、清、民国以及现代仿古建筑。这么集中的展现历朝历代的工艺之美,实属少见。哎呀,太美了!不仅如此,小雪还认识了一段历史、一些历史人物,真是涨知识了!

补记:

查资料的时候发现了这么一段话,看了实在是令人心痛。

譬如山西省会太原,四月间中共新派去一个市委书记。他从北京刮来的风里嗅出味道,新官上任第一把火就是砸古迹:“决定把一百九十处庙宇古迹,祗保留十几处,其余通通毁掉。”据作家慕湘记述:“芳林寺,一个上午全砸毁了。省文物馆的高馆长闻讯赶去,拾回一包泥塑人头,含着眼泪送给我看。晋祠本来是国务院重点保护单位……几座殿堂的塑像也砸掉了。当初为了陈列东方艺术而集中起来的大批木雕像,也都劈成厨房的柴薪。我见了急忙跑回住处,拉来同住的山西省副省长郑林同志,才把一个明代雕刻的全身贴金的台骀(流经山西的主要河流汾水之神)像从斧头下抢救出来。”

丁抒《几多文物付之一炬?一九六六年“破四旧”简记》
Written By

博主小雪出沒於魔都,目前工作是後端程序員,喜歡旅遊,特別是文化歷史遺跡和博物館,一生所愛日本彩虹樂隊 ( L'Arc-en-Ciel) ,家有橘貓朵朵一隻。

7 Comments

  1. 大致说道:

    会不会本来是镀金的,然后金都被锉下来偷回家了。所谓民国的粗糙的是锉得太狠了。
    我也没学过晋祠的课文。

    1. 小雪说道:

      不会吧?镀金的就这么大剌剌的放在外面空地上,我不信有这么安全。
      嘿呀嘿呀,大家都是人教版,怎么就对他一点印象都没,还是其实我们还年轻了?80初的那些人才学的?

  2. Yan说道:

    这又飞到山西了,到处跑啊。

    文章写得非常详细了。补全了我2015年去山西,路过晋祠匆匆一瞥( https://synyan.cn/16078/ )的遗憾。后面还去了哪里?不知道有没有去张壁、双林寺、应县,雕塑也是很赞。

    那个文革时的市委书记叫什么名字?怎么香港人写文都不敢写名字的,奇怪……
    ps 妹子的自拍很可爱。

  3. 段先森说道:

    你的网站进去有些卡呀

    1. 小雪说道:

      看了一眼你的IP在我的防火牆質詢名單內… 因為太多Spam attack,我對ASN整個設置的質詢

  4. otaruplay说道:

    親可以寫論文了…給過

    1. 小雪说道:

      豈敢班門弄斧~

Leave a Reply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了解 花開未央 的更多信息

立即订阅以继续阅读并访问完整档案。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