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寺石窟群位于河西走廊祁连山北麓,即今张掖市管辖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马蹄区所在的临松山下,是甘肃省境内除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之外的第四大石窟寺群 。

据前人的研究,最早开凿的是金塔寺石窟、然后波及千佛洞、下观音洞、童子寺等,北寺则是千佛洞的继续。至于马蹄寺是不是真的就是如《甘州县志》中所述是东晋郭瑀始凿的薤谷石窟1,目前尚无实物证据能够给予证实,毕竟也有《万历甘镇志》记载道其开创无考呢2。
如今人们通常所说的马蹄寺 ,其实是指马蹄寺石窟群,包括金塔寺、上中下观音洞 、千佛洞 、南北寺等七处石窟群和寺院。
在大门口买了票之后开车进入景区,由于时间的关系,再加上这个景区指引不清晰,我们只参观了千佛洞窟区中段和马蹄北寺。
马蹄寺景区门票的套餐有很多,没有事先做好功课的话就会很迷茫,毕竟价格不菲。
首先是首道大门票35元,可以参观千佛洞石窟、格萨尔王殿、剑劈石、马蹄寺南寺(胜果寺)、塔尔岭。这张大门票是必买的,凭此你可以欣赏自然风光、也能看到北寺石窟崖壁、千佛洞等,如果只想打卡留念的话,只买首道门票就够了。景区里还有长者的题词石,可惜再也不能为长者续1秒了。
然后是各种套票:
- 大门票+马蹄寺北寺石窟: 74元
- 大门票+马蹄寺北寺石窟+千佛洞1-4号特窟:115元
- 大门票+马蹄寺北寺石窟+金塔寺东、西精品特窟:335元
- 大门票+马蹄寺北寺石窟+千佛洞1-4号特窟+金塔寺东、西精品特窟:415元
购买马蹄寺北寺石窟的门票,可以参观三十三天石窟、马蹄殿、站佛殿、南坐佛殿。
金塔寺太远了,路也难走,我们就没有去。

千佛洞石窟
千佛洞石窟临近马蹄河,在马蹄谷内,从景点入口开车南行几分钟就能看到。
千佛洞在洪水河,悬崖峭壁,矗立千仞,岩半凿洞,整饬明敞。通连数十,俨然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中塑佛像,旁开窗牖,河水流下,潺湲有声。顶上常有微云,往来舒卷,自如其中者,飘飘欲仙,不啻别有天地焉。
徐传钧《东乐县志》

千佛洞的寺庙建筑是现代修建的,没什么看头,来了就是要看石窟的嘛!
进入寺内,小雪直奔山崖。看着山崖上密密麻麻的小石窝,小雪原本还以为这些都是窟呢,原来不是的,这些只是鸽子窝。有一说一,近距离看到这山崖还是蛮震撼的。





千佛洞石窟根据分布状况大致上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小雪参观的是中间修有寺院的那部分,即第5、6、7、8窟。稍远的第1、2、3、4窟算是特窟需要另外付费参观,小雪没有去。

第5窟 大雄宝殿
第5窟是明代残窟,窟内原迹大部分无存,修建成了一个三层小楼,俗称“大雄宝殿”。
第6窟 西方三圣殿
原建于唐代3的第6窟是方形大窟,又称西方三圣殿。据说第6窟几百年来都没有窟檐建筑,张宝玺老先生二十年前左右到访拍照的时候也没有,当时只是简单地设置栅栏隔了一下。

然而小雪去的时候(2023年5月)已经修建了木构窟檐,而左右壁石雕协侍造像残损的部分也狗尾续貂地补上了,二菩萨换成了金身菩萨像,左右壁间的千佛壁画也已经无了。据说1992年前曾有人局部修改中央立佛像,把左手握衣襟改为托莲台,衣襟下摆还刻上花卉和回纹图案4。



关于中间的立佛是谁,有三种说法,一是毗卢遮那佛,二是阿弥陀佛,三是凉州瑞像。另外两种说法小雪都好理解,就是这“凉州瑞像”是个甚呢?
原来凉州瑞像是一种神奇的佛像。根据唐代道宣编著的《续高僧传》记载,北魏时期高僧刘萨诃在凉州番和县预言将会出现一尊天然形成的石头佛像,这预言在后来成为现实,人们称之为“凉州瑞像”5。这佛像的出现被认为与社会的兴衰息息相关,被视为一种预兆:如果佛像完好无缺,预示着世界将会太平繁荣;而如果佛像有所短缺,则暗示着世界将会动荡不安。这种信仰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了加强和传承,成为北朝、隋、唐、五代、宋等时期信徒们推崇和供奉的对象。
涼州瑞像有着固定的造像模式,佛陀着右袒袈裟,左手握衣襟于胸前,右手下垂,掌心向内或向外,施与愿印,跣足立于莲台上,释迦宽肩束腰,袈裟轻薄贴体,具有浓郁的印度风格。6在最新的考古研究调查报告中指出此像原应是凉州瑞像,现代才被改为阿弥陀佛像7。
第7窟
第7窟与第6窟相通,就是现在药师殿的位置,修建年代不详,是一个长方形大龛。

从第6窟前往药师殿的通道是单行道,只在最开始一段是铁楼梯,后面就是攀爬岩洞了,非常难爬。中间有一段是垂直的竖井,而且只容一人上下通行,大家都挤在这里等,还有些腿短的游客都不敢上去。抖音上很多走这个通道的视频,大家可以自行搜索看看,毕竟小雪今天也是坚强地挺着大姨妈的腰爬上爬下,没有别的精力去拍什么视频了。

蹭听的导游提及过药师殿的佛像是1980年代新塑的。咱也不敢说是咱也不敢问,原来第7窟中的佛像哪里去了?

第8窟
走到最边上的建筑看第8窟和石雕塔林。第8窟是开凿于北魏8的平面方形平顶中心柱窟。分前后室,室内光线昏暗,还有工作人员看守,不方便拍照。其中中心柱北向面上层据说绘有宗喀巴弟子三尊像,小雪不认识这三位。



回来后看了这里的老照片,发现这外观看起来也差太多了吧,小雪不知道究竟是西北人民做旧的技术太厉害了,还是这边环境太艰苦了,这最近修建起来的仿古建筑看起来一点也不新欸。

塔尔岭
从千佛洞出来,迷茫地开车到了停车场,工作人员说去北寺要爬山上去,小雪认了。塔尔岭并不高,但视野开阔,可以俯瞰马蹄寺,一览临松山。如果能找到机会可以飞无人机就更好了,可惜无。

塔尔岭上有两座高高耸立的白塔,一座是萨迦班智达9的舍利塔。另一座白塔是现代重建的纪念西夏王元昊10的白塔。


塔尔岭继续向前行就是马蹄寺北寺石窟了。
马蹄寺北寺石窟
马蹄寺北寺石窟是元明时期开凿在南北走向的马蹄山东侧极为峻拔的悬崖峭壁间的石窟,坐西面东,共9窟。

据当地政府官方网站上的记载,在1958年以前,北寺还有经堂55间11,后来怎么没的呢?小雪稍微查了下,据说在1958年发生的政治运动中,不仅寺中石窟、壁画、佛像几乎被毁坏殆尽,而且连石窟外的建筑也荡然无存。那具体是发生了什么斗争呢?这一年真的还发生了不少大事,一轮又一轮出尔反尔的政治运动轰轰烈烈的展开,有打击反革命分子运动,有牧区反封建斗争,有裕固族强制大搬迁,有捏造的以阿其堪布、白杨管家为首的反革命阴谋叛乱案等,12小雪也不知道具体是哪天,哪个事件存在了至少七八百年的马蹄寺就这么没了。所谓祸不单行,在此之后又遇上文化大革命运动,马蹄寺石窟再一次遭受重创。

在进行又一次的检票后,登梯而上,到第4-8窟前的平地上。
第4窟 北坐佛殿
第4窟始凿于元代,纵人字披顶落地大龛,正壁三叶形圆拱内所塑佛像坐于卷草纹饰的座上,左手定印表禅定之意,右手触地印,是释迦成道相,左右壁为千佛像。

第5窟北药王洞和第6窟北观音洞现在都没有路可以爬上去了。
第7窟 站佛殿
第7窟的形制是甬道式中心柱窟,分前后室,据说是国内单体面积最大的石窟。前室正壁凿拜殿,各龛象均无留存,现在重新放了一尊站佛进去,小雪就没拍了,可以看看官方网站上的图片。后室是中心柱及绕中心柱的甬道,两侧皆有龛,共46龛,每座佛龛内原来均有元代所造的结跏跌坐佛像,现已残毁大半,非常可惜。窟内还有明代重绘的壁画与历代香客题记呢13。甬道内部比较黑,岩石洞中还隐藏有鸽子,真是一个不经意就会被吓到呢。
甬道右侧拐角处有一眼水井,据传为西天取回的无根神水,有八种功效因此被称为八功德水井,以前还有“朝马蹄必饮八功德水”的说法呢。一说无根水,小雪就想到西游记孙悟空朱紫国治病的事,啊哈哈哈哈。




第8窟 马蹄殿
在马蹄殿内有一块玻璃罩着的石质遗迹,表面有马蹄形痕迹,被广泛传说为古代神骏之马饮水留下的印记。此一传说,亦是明清时期“马蹄寺”名称流行的起因之一。据清朝同治年间智观巴·贡却乎丹巴饶吉著述的《安多政教史》记载“马蹄寺以其右侧石岩上有格萨王马蹄的足迹而得名”14所提及的马蹄形印迹即指此物。而更早期的清代乾隆年间《甘州府志》中所述“石上有马蹄”15亦应指向同一遗迹。张宝玺先生则从另一角度提出假设,认为“马蹄寺”之名可能源自林松山一带的吐蕃族群称谓,此后该族群名称逐渐转化为地名16。另外,部分文献记载当地居民普遍认为“马蹄”一名源自藏文“玛提”的谐音。这一解释可追溯至蒙元时期,当萨迦班智达与阔端在凉州会晤期间,萨班在河西驻足并曾对甘州的马蹄寺等寺院进行扩建与修缮。在挖掘墙基的过程中,发掘出一枚刻有藏文字母“玛”字的玉印。由于“玉印”在藏语中的称呼为“特”,故其汉语音译便成为“马蹄”17。

从马蹄殿出来,发现通往第9窟马王殿的路被拦着了。嘛,不去就不去了,反正据说里面原有的造像早就毁了,如今都是放上了新造的像,不看也罢。于是朝向最大的第3窟走去。
第3窟 三十三天石窟
元代开凿明清重修的第3窟又名三十三天石窟,由21个洞窟分7层组合而成,最高一座洞窟距地面43米,下大上小,呈宝塔形。第一、二、三层平列各开5窟,第四层开3窟,第五层开1窟。第五层右上附开上下两个洞窟,即第六、七层。第三至七层外的木构窟檐建于明清时期。18
三十三天又叫忉利天,是佛教世界观中欲界天的第二层天,位于须弥山顶上。山顶四面各有八大天王,再加帝释天,合计三十三天。
维基百科



第一层并列开5窟,正壁开龛,龛内残存壁画,多为石绿色。


从第一层北边入内,在山腹内开凿之字形隧道通往各层,回环曲折。




三十三天石窟内破坏很严重,里面塑像都是近代塑的,有些窟的墙壁贴有红砂泥膜制近于影塑的千佛。也看到许多明清文人题写的到此一游,看来什么时候的人都喜欢干这事儿啊。不知是巧还是不巧,小雪又遇到了宗教信徒游客,被说了好几次不要拍照。














二层到三层的石阶窄且陡,又是类似竖井的,短腿如小雪要扒拉着两边石壁上的凹处,手脚一起用力才爬上去。而三层到四层的窄石阶却是靠外侧悬崖,凿穿了岩壁,低矮的木栏杆看起来不怎么稳固的样子,十分没有安全感。
在第四层最里面的屋檐上还悬挂着一串碎布头,吓死小雪了,还以为是有人上吊在那边,哎。而且这个栏杆很低啊,小雪好怕掉下去啊。

第五层窟现在叫文殊菩萨殿,据说内藏观音菩萨斩孽龙的七星智慧宝剑,但此窟为秘窟,平时不开,小雪这次也就无缘得见。
从第五层是先上到最高的第七层救度佛母洞,有绿度母像,有喇嘛在,地方狭小人多,随便走一走都感觉要塌了。第七层往里走,右侧地板上有个石阶可以下到第六层求子洞,内塑白度母像,这一层太隐蔽,常被游客忽略掉。
参观完六七层,就开始艰难地往下爬楼梯。因为腿短,所以整个过程也不好手持设备拍照,就这么手脚并用的下楼梯。好不容易从三十三天下来,小雪已经累趴。但一层另一头还有两个窟没有看,来都来了,无论如何都要爬上去看一眼呀。
第1窟 药王洞
第1窟与第4窟类似,但是这边现代修了外设木建筑。
侧边木楼梯上去就是第2窟了。
第2窟 观音阁
第2窟很小,只有明王壁画留存,现代布置成了一个拜殿。这边很少有游客来,感觉还是比较阴森(?)的。
看完马蹄寺石窟,小雪好激动呀,虽然大部分被破坏了,但还是有那么些留存的嘛,而且可以这么近距离去感触它们,觉得特意绕这么远路来一趟值了!下次再来就直接去金塔寺看看吧,哈哈。
P.S. 马蹄寺虽然比山西悬空寺更具挑战性,但可能由于网络宣传不够充分,其独特而险峻的景观并不为人所熟知。如果先游览了马蹄寺再前往悬空寺,可能会跟小雪一样感到失望,觉得景点并没有达到期待,甚至觉得被宣传误导了。
- 《甘州府志》:“普观寺,城南百余里临松山下蘸谷中,以石上有马蹄,俗名马蹄寺,有石门二十,石洞七,俱凿大小佛像。永乐元年,土人倚山置禅堂,十四年敕赐普光寺。石窟始于郭瑀及其弟子,后人扩而大之,加以佛像,番僧五六百人。 ↩︎
- 《甘镇志·建置志·祠祀寺觀附》:“普观寺,城南一百三十里,祁連山下,內有浮屠塔,古名馬蹄寺,開創無可考。有石門二十、石洞七、共三十餘處。每洞廣狹不一,俱鑿大小佛像。永樂元年,土人倚洞立為禪堂,永樂十四年敕賜今額。” ↩︎
- 敦煌研究院. (2020). 肃南马蹄寺石窟群. ↩︎
- 张宝玺. (2016). 河西北朝石窟. ↩︎
-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魏文成沙門釋慧達傳三》:“至元魏太武大延元年流化將訖,便事西返,行及涼州番禾郡,東北望御谷而遙禮之。人莫有曉者,乃問其故,達云:「此崖當有像現,若靈相圓備,則世樂時康,如其有闕,則世亂民苦。」達行至肅州酒泉縣城西七里石澗中死,其骨並碎,如葵子大,可穿之,今在城西古寺中塑像手上。寺有碑云:「吾非大聖,遊化為業。」文不具矣。爾後八十七年至正光初,忽大風雨,雷震山裂,挺出石像,舉身丈八,形相端嚴,唯無有首。登即選石,命工彫鐫別頭,安訖還落,因遂任之。魏道陵遲,其言驗矣。逮周元年,治涼州城東七里澗忽有光現,徹照幽顯,觀者異之,乃像首也,便奉至山巖安之,宛然符會。儀容彫缺四十餘年,身首異所二百餘里,相好還備,太平斯在。保定元年,置為瑞像寺焉,乃有燈光流照,鍾聲飛嚮,相續不斷,莫測其由。建德初年像首頻落,大冡宰及齊王躬往看之,乃令安處,夜落如故,乃經數十,更以餘物為頭,終墜於地。後周滅佛法,僅得四年,隣國殄喪,識者察之,方知先鑒,雖遭廢除,像猶特立。開皇之始,經像大弘,莊飾尊儀,更崇寺宇。大業五年,煬帝躬往,禮敬厚施,重增榮麗,因改舊額為感通寺焉。”。 ↩︎
- 张善庆. (2009). 甘肃张掖市马蹄寺千佛洞凉州瑞像再考. 四川文物, (3), 80-84. ↩︎
- 参见注3. ↩︎
- 参见注3. ↩︎
- 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第四祖,二十三岁以克什米尔入藏的释迦室利为师,通晓梵文和佛教教法。因其知识渊博,被尊称为萨迦·班智达,简称萨班。1246年,蒙古帝国阔端太子请他到凉州。次年,他代表吐蕃僧俗势力和阔端商谈吐蕃归顺蒙古之事。1251年在凉州圆寂。其著作《萨迦格言》、《正理藏论》、《三律仪论》,广泛流传于藏族地区。 ↩︎
- 西夏开国皇帝夏景宗李元昊,又名赵元昊,小字嵬埋,出身党项拓跋氏,即皇帝位后,放弃唐朝赐姓李与宋朝赐姓赵,改姓嵬名氏,更名曩霄(或作曩甯、曩宁)。 ↩︎
- 张掖市史志办 – 西北名胜马蹄寺 https://www.zhangye.gov.cn/szb/dzdt/gjzy/202305/t20230517_1044697.html ↩︎
- 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4).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志. ↩︎
- 朱瑜章, & 朱希帆. (2021). 马蹄寺石窟群探疑. 河西学院学报. ↩︎
- 《安多政教史》:“从凉州向西北行,约六、七天的路程,便到达甘州城。彼城统辖着十三个万户的土地,皇帝的大臣甘州提督曾迎请第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遵照皇帝的圣旨,约有十三万大军在马蹄寺迎接。据说彼寺是吉巴尔王之子洛泽丕以智慧利剑驯服了龙魔的地方。……从此再行一日的路程,彼处有以自然形成的绿度母装了藏的度母像和自然形成的马头明王像的稀奇佛殿,有驯服孽龙镇压其头和身躯的遗迹和以智慧利剑装藏的佛塔。石崖上有二十五处佛窟、许多雕刻在石岩上的佛陀像,一座大石崖上有两座新佛窟、大经堂及称为西夏王的大塔,崖面光滑得象粉刷过的墙壁。马蹄寺以其右侧石岩上有格萨王马蹄的足迹而得名,藏语叫噶丹旦曲林寺。……寺内有大经堂和密宗院。” ↩︎
- 参见注1. ↩︎
- 张宝玺. (1995). 马蹄寺石窟名称的来历. 敦煌研究, (1), 65-65. ↩︎
- 俞利昺. (2020). 马蹄寺石窟群藏传佛教遗迹研究. ↩︎
- 参见注3.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