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里安曼庙(Sri Mariamman Temple)位于新加坡牛车水,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印度教寺庙,建于1827年,由南印度移民纳拉伊那·比莱(Naraina Pillai)创建,最初为南印度泰米尔裔移民提供宗教和社区服务。最初的庙宇为木板结构,后逐步扩建为砖石建筑,1843年建成标志性的庙门塔(Gopuram),并于1930年代改造为现今的六层高塔楼,是新加坡重要的历史地标。




马里安曼庙主要供奉马里安曼女神,她以治愈疾病、驱除瘟疫著称,在泰米尔语中,“马里”(Mari)意为“雨”,“安曼”(Amman)意为“女神”或“母亲”。相传,在古代南印度,一个村庄遭遇可怕的瘟疫,村民饱受疾病折磨,庄稼歉收,生活苦不堪言。村民们向众神祈祷,却未见好转。某天,一位慈祥而威严的女神出现在村中,她手持三叉戟和剑,坐骑为狮子。女神向村民承诺,只要他们虔诚信仰并举行祭祀,她将赐予村庄雨水和健康。村民按照女神的指示,搭建神庙,举行盛大的仪式。女神施展神力,驱散了瘟疫,带来了甘霖,庄稼重新生长,村庄恢复了生机。从此,马里安曼女神被尊为雨神和守护神,她的庙宇成为人们祈求健康和丰收的圣地。每逢雨季来临或疾病流行,人们都会举行祭祀活动,感谢女神的庇护。
马里安曼庙采用南印度德拉威风格建筑(Dravidian architecture),这种风格以宏伟、装饰繁复和结构层次分明著称,是南印度文化的重要象征。
德拉威风格最显著的标志是高耸、色彩斑斓的庙门塔(Gopuram),塔身通常呈金字塔形,层层叠叠,雕刻有大量印度教神祇、神话生物和历史人物。看看这座六层高极具视觉冲击力庙门塔,塔上布满印度神祇、神话人物和圣兽的雕像,你能认出几个?


庙内主祷告大厅后设有多个神龛,供奉不同神明,墙上、天花板上装饰有大量精细的壁画和雕塑。




信徒进庙前需脱鞋、摇响铃铛、洗净手脚并洒水,以示净化和虔诚。非信徒的游客进庙前也需要脱鞋,即使在建筑之间滚烫的露天空地上也必须赤脚行走,可能这也是部分路面铺设了地毯的缘故。
马里安曼庙不仅是宗教活动中心,历史上还曾作为社区活动场所和印度教婚姻注册地,为早期移民提供庇护和支持。
小雪不解的是,在庙的一侧设有一排毫无遮蔽的露天莲蓬头,这意思是信徒们会在这里裸奔洗澡?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