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Follow Us

沈阳博物馆

2024/05/24 5 Min Read

沈阳博物馆位于沈阳市区中心区域,交通便利,是第一座全面反映沈阳地域历史文化的综合类博物馆。

这里汇聚了从远古旧石器时代延续至今的悠久文明足迹,将沈阳的过往串联成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策展巧妙运用视觉设计与多媒体互动装置,将枯燥的史料注入生动有趣的血液,使参观者仿佛置身于时光隧道,亲历城市的兴衰更迭,视觉冲击力十足。

整个博物馆分三层,小雪主要参观了二楼的沈阳通史展览部分,其他楼层则是专题展,有明清民窑青花瓷展、清代宫廷家具展、清宫珐琅器展。

沈阳源流

沈阳地区的人类活动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新乐文化遗址下层,当时还处于氏族社会阶段。

新乐文化遗址上层出土陶器

在高台山文化遗址和郑家洼子遗址中,出土了不少青铜器物,说明沈阳已步入青铜时代的文明进程。

郑家洼子遗址出土青铜器

虽然尚不清楚这些先民从何而来,但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聚集、交易、战争,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存。

战国时期,宫后里城址出土的燕文化遗物,证明当时的燕国在此设有城池;而上伯官古城里发现的秦朝“廿六年”陶量残片,则说明秦朝时期对沈阳地区实施了有效统治。

上伯官古城出土秦代小篆阴刻“廿六年”陶量残片

进入魏晋时期,塔山山城和石台子山城的遗迹表明,沈阳已被高句丽所统治。为便于防守,扼守通往高句丽内地的重要通道,城池被建在山上,形成独特的山城文化。山城墙体表面楔形石,大头朝外,小头朝里,墙面坚固无缝隙。

沈阳棋盘山水库北岸石台子山城复原模型

到了唐高宗时期,辽东地区才统一于唐,历经数年战争摧残的沈阳沉寂了许久。

辽金时代的沈州畜牧渔猎、农耕稼穑、百业兴盛、商贸繁荣、文艺同辉。

辽代白釉黑彩梅瓶,器身上的图案是秋捺钵在器物上表现的首例,反应了契丹贵族四时游猎,春水秋山的习俗。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件梅瓶采用了釉下黑彩装饰工艺,将釉下黑彩瓷器的起源年代推前至辽代,为瓷器发展史增添了新的探索线索。

捺钵,汉语译为“行营”、“行在”、“营盘”。辽朝虽先后以上京和中都作为政治中心,但每年又“四时巡守”,“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秋捺钵时间在七月中旬至九月,主要是入山射猎,打虎猎鹿,故又称之“秋山”。

辽代定窑白釉三联粉盒,三联粉盒中可装三种颜色的妆料,白粉抹脸、黛色画眉、红色做口红及腮红。

粉盒作为盛放化妆品的器具,其形制随着时代的推移而不断演变,展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审美风尚。隋朝时期,瓷质粉盒开始出现,但形制以圆形为主。进入唐代,粉盒的样式逐渐多元化。到了两宋时期,随着制瓷业的鼎盛,粉盒形制百花齐放,除圆形外,还有几何造型、花瓣形等,成为当时爱美人士的必备之物。三联粉盒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大盒内放三个小盒,另一种是直接由三个小盒联接而成。

辽代狮形石茵镇。狮形石茵镇为一对,形制相同相向而视。狮身蜷曲俯卧石座,体态优美匀称。狮首侧转,神态自然,鬃尾盘绕。出土时狮身残留彩绘,绿色身体,红唇黑白眼。

茵镇起源战国,西汉盛行,多为动物造型,如豹虎蛙等。佛教传入后出现狮形。隋唐极为流行,成贵族坐席珍品。五代后中原地区开始流行椅子时,契丹贵族还保留了使用茵镇席地而坐的习惯,其造型纹饰多为狮形,文献考古皆有记载。

辽代金面具,色泽金黄,五官刻画精细写实,睫毛、胡须清晰可见,双目虽闭但颧骨高挺、眉眼细长、眼角上挑,展现了青年蒙古男性的特征。契丹贵族面具均按墓主人真容定制,双目闭合代表了遗容。面具双耳佩戴摩羯形金耳环,边缘穿孔以便穿银丝网络包裹尸体。

金属面具网络是辽代契丹贵族特有的葬俗,此前辽沈地区虽有银质或铜鎏金面具出土,但纯金面具尚属首见。这面含金量85%、搭配银丝网络的面具,代表了同类金属葬具中的最高等级规格。

金代金刚宝杵,中心为圆柱形,两端打制四叶花蕾,边棱饰联珠纹。花蕾侧嵌水滴形孔,中间执柄部分为扁圆形,共有四个圆孔镶嵌绿松石等宝石。

金刚杵最早起源于古印度吠咜时期,是大天神因陀罗的武器。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金刚杵在唐代开始传入西藏。到了宋、辽、西夏、金并立时期,藏传佛教在在西夏与辽国颇有影响力,金刚杵也随之风行。

辽滨塔地宫出土的狮钮莲花三足铜熏炉,通高23厘米,造型别致生动。炉盖上蹲伏一狮子怪兽,昂首翘尾,眼睛圆瞪,栩栩如生。燃香时烟雾从狮口冒出,极富巧思。炉身饰四层仰莲瓣,下承三曲花纹足,造型端庄大气。

炉身采用了分铸铆接的工艺,将不同部件分别铸造后再铆接而成,这种工艺在当时十分罕见。

元明两代是沈阳城市发展的关键时期,见证了这座城市逐渐变为军事重镇的历程。

元朝的建立,终结了长期的民族纷争,东北地区开始稳定。作为雄踞东北的重镇,沈阳的政治地位逐渐提高,经济也有所恢复。

明朝对东北地区实行特殊的军政合一管理体制。在这一体制下,沈阳中卫城成为辽东都指挥使司治所的北方屏障,防御地位凸显。尤其是明中晚期,随着建州女真与蒙古族的交相劫掠,沈阳中卫更是成为明代北部防线的前沿重镇。

除了军事地位的提升,元明两朝也见证了沈阳多民族封建经济文化的重建。不同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相互交融,为沈阳后来的城市地位奠定了基础。

天眷盛京

八旗

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开启了这座城市发展的全新篇章。短短近20年间,沈阳从明代的一座边城卫所,迅速转变为后金(清)政权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代帝王的都城。

1631年,皇太极开始大规模改建和扩建沈阳城池。经过不懈努力,到清军入关时,盛京(沈阳)已初具都城规模,其功能布局具备了中原王朝都城的基本特征。这一时期是沈阳走向辉煌的关键转折点。

在短短数十年间,这座原本边陲小城就展现出了强大的城市活力。皇室的重视和政权的支持,为沈阳带来了空前的建设发展机遇。城池日渐壮观,街市日益繁华,文化艺术也逐渐兴盛起来。

盛京十二时辰

清朝迁都北京后,实行“两京”制度,盛京因其“龙兴圣地”的重要地位,被尊称为陪都,与北京京师并驾齐驱。清廷派兵驻防盛京,设立盛京将军,管辖东北地区军政大权;并比照京师,在盛京设置五部政治机构,体制健全。

为了不忘先祖开基的艰辛,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代皇帝先后十次东巡祭祖,对盛京的皇宫、皇陵、城池等进行大规模修缮、扩建。在各代皇帝的重视下,盛京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建筑日益壮观,充分彰显了其作为东北政治中心的至尊陪都气派。

在这个展厅内,主要用丰富的图文、模型和多媒体互动展示了清代满族由部落走向王朝的伟大历程与盛京风貌的无数珍贵历史印记。

近代风云

一切都始于列强环伺和战争硝烟的年代。面对外来的侵略与压迫,沈阳人民在夹缝中求生存,勇敢地开启了城市近代化的进程。那个时期,沈阳各界爱国人士怀着救国的赤子之心,积极倡导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和科学救国,推动沈阳迅速现代化,在多个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然而,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和伪满洲国的建立,让沈阳陷入了长达十四年的抗战时期。

钟表行
京奉铁路

近代史部分总是少不了歌颂党的部分,而原本历史中张作霖统治时期的部分则因为当年“大帅币”公交卡事件的影响在此展厅中就尽量不谈了。

通过参观,小雪对沈阳历史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脑海中浮现了一个念头,原来沈阳基本上没怎么被汉民族统治啊!汉朝以前就不必说了,之后就鲜卑(混血?)人、朝鲜族人、契丹人、蒙古人、女真人,直到近现代才能说是真正被纳入了汉人的统治下吧?可是现在的沈阳看起来多么的“根正苗红”啊,难道是近代战争把自古以来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口都给打完了?

总的来说,沈阳博物馆还是非常值得参观的,适合全年龄段。展览的叙事非常清晰,视觉设计也很出彩,无论你是博物馆爱好者,还是热爱自拍打卡的朋友,都能在这里渡过美好的时光。

Written By

博主小雪目前處於CET時區,正在努力學習語言中,喜歡探索世界,特別是文化歷史遺跡和博物館,一生所愛日本彩虹樂隊 ( L'Arc-en-Ciel)。

2 Comments

  1. S说道:

    「辽代金面具」在探索发现频道有过浓墨重彩的描述。

    1. 小雪说道:

      是陳國公主的那個嗎?

Leave a Reply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