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应县木塔是因为梁思成先生,1933年的梁思成带着中国营造学社成员们来到应县,对应县木塔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测绘,为后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他盛赞应县木塔“好到令人叫绝,喘不出一口气来半天”,让应县木塔的美名广为流传。
应县,位于大同盆地的南端,东望恒山,南扼雁门关,与大同市相接壤,在古代属于雁门郡,是重要的战略据点1。辽代圣宗、兴宗、道宗三朝大力崇佛,应县木塔,也就是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就是建于这个时期的。

梁思成到访应县木塔时,塔身为八角形,外观共有五层。每层的设计逐渐收分,塔顶装有铁制塔刹。塔内设有佛像,第一层中央有一尊高约10米的释迦造像。每层内部设有暗层作为上一层的基座,墙壁上装饰有辽代风格的壁画。梁思成判断“这塔的现状尚不坏,虽略有朽裂处”。
之后不久,当地绅士在没有梁思成等专家参与的情况下进行了一次破坏性修复,梁思成称之为“木塔八百余年以来最大的厄运”。
这次修塔的绅士据说因为风水的缘故,将塔身上部四个明层内含斜撑子的夹泥墙拆改为格扇门。梁思成认为“这种灰泥墙壁,可避风雨,斜戗对于构架尤能增强其坚固。最近应县士绅,擅将墙壁拆除,代以格子门,不惟毁坏了可贵的古壁画,改变了古建筑的原形,而且对于塔的保固方面,尤有莫大的影响。在最近的将来,必须恢复原状,否则适足以促短塔的寿命而已。”
果然梁思成的话语在后来有了应验,十余年后塔身慢慢歪斜,部分构件脱榫、劈裂,它像是一株病弱的残柳,苟延残喘。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家文物局曾组织专家进行抢险加固,但这次修复再次犯了错误,没能阻挡住木塔继续变形2。之后历经数次研究讨论方案,然而直到现在也还没有个定论究竟要如何彻底地修这座宝塔。应县木塔就这样继续默默地抵御着日晒雨淋,继续慢慢倾斜着,谁也不知道是不是哪一天它就倒了。

应县木塔建在高高的方形石砌台基上,四周有镇塔灵兽谓之角石、角兽,现在已被玻璃罩着,是与《营造法式》中角石、角兽的记载相印证的重要实例。小雪再次见到游客往里丢钱的情况,在网络支付盛行的今天还有,也是厉害。而其他散落在周围的奇石,同样有此待遇。

目前,除一层外,塔内其他区域已不对外开放了,小雪无缘登上高阁,只穿塔而过,也还不错了。
一层正中央有一座高度超过11米的元代大佛,围绕其周围的是八角形空间。除了南北的入口的金刚壁画外,周围墙上也有巨大的大佛壁画。


在大佛的顶上还有着一个非常华丽的斗八藻井。


在这个八角形空间之外还有一个很宽敞的外廊空间,看这堵墙,楼上那些被拆掉的夹泥墙应该原本就是长这样的吧。从这些散落的局部可以看出来,应县木塔确实有点岌岌可危了。

侧边一架可以登上二楼的古朴木梯,已经游客禁入了,想知道楼上长什么样的可以看看《千年一塔看应县“人文清华”讲坛应县木塔专场实录》3。

应县木塔塔身内外共悬挂52块牌匾和6副楹联,在外的分别是“万古观瞻”、“天柱地轴”、“天宫高耸”、“释迦塔”、“峻极于天”、“天下奇观”、“峻极神工”等巨型大字匾额,为历代名士、书家所题。其中“天下奇观”和“峻极神工”二幅匾额为明朝第七代皇帝明武宗所书。

在应县木塔之后的就是佛宫寺了。以前应县木塔就是作为佛宫寺的释迦塔而存在的,不过随着佛宫寺规模的缩小,俨然是应县木塔为主要建筑了。现在佛宫寺里的主殿就主要是个商店,卖旅游纪念品什么的。


应县木塔不仅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研究古代建筑技术和文化的重要遗址。大家有空也可以去看看地理中国的《应县木塔》视频4。
- 历史上的应县 https://www.shuozhounews.cn/folder2074/folder2076/folder31324/folder31331/2023-03-08/522074.html ↩︎
- 孟繁兴,张畅耕.应县木塔维修加固的历史经验[J].古建园林技术,2001(4):29-33. ↩︎
- 《千年一塔看应县》“人文清华”讲坛应县木塔专场实录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3NzQ3OTc2Ng==&mid=2247492249&idx=1&sn=01b5c30939a718f93955a3516e70857c&chksm=eb670aa0dc1083b6e93e9dd250a2f8b859865d8e980350d490de2e57d834188eaec29da3ba78&scene=4#wechat_redirect ↩︎
- 应县木塔 上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JIMUjs_M9g 应县木塔 下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hHfH43bJt0 ↩︎
四月山西吃喝玩乐预定,我来取经了。
破坏性修复笑死。
应县木塔,就想起了林徽因,梁思成。果然没记错哈。
当地政府应该在维护吧
这个嘛,新闻也不少了。
确实壮观,这些文物,实在应该在存世的时候去参观一番。谁也不知明天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