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Follow Us

新加坡国家博物馆

2025/06/07 11 Min Read

新加坡国家博物馆成立于1887年,是新加坡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博物馆。馆内沉浸式的展览生动有趣地讲述了新加坡从14世纪至今的历史和文化故事,是了解新加坡历史文化的首选之地,所以小雪新加坡之旅的第一站就来了这里。

Singapore History Gallery(新加坡历史展馆)

深入介绍新加坡700年来的发展与变迁,包括从渔村到殖民地再到现代繁荣国家的历程。

狮城传奇的序章:Singapura (1299 – 1818)

想象一下,在遥远的古代,一颗璀璨的明珠静静地躺在马六甲海峡和南中国海的交汇点,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它天生就是一个海上贸易的宠儿!这里就是后来的新加坡,而那时它还被称为 Temasek,一个在古爪哇语中意为“海镇”的名字。

直到公元1299年,一场戏剧性的逃亡改变了 Temasek 的命运。来自三佛齐巨港的王子桑尼拉·乌他马 Sang Nila Utama(他加冕时的正式称呼为 Sri Tri Buana),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贵族,踏上了这片土地,并在这里建立了城市—— Singapura。“Singapura”这个名字源自梵文,由“Simha”(狮子)和“Pura”(城市/城镇)组成,意为“狮子城”。而桑尼拉·乌他马也被后世尊为新加坡王国的第一位国王。自此,Temasek 摇身一变,正式迈入了它充满活力的“Singapura 时期”!

在这个黄金时代,新加坡不再是个寂寂无名的小渔村。它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来自中国、印度、阿拉伯和马来群岛的商人们,他们驾驶着各式各样的船只,满载着奇珍异宝,穿梭于此。这里就是当时海上丝绸之路上一颗闪耀的明珠。

在这个时期,新加坡曾先后受室利佛逝王国、暹罗(泰国)和马六甲苏丹国等势力的影响和统治。作为重要的贸易枢纽,不同文化和民族的人在此汇聚、交流,他们的语言、习俗、信仰在这里碰撞、融合,为新加坡多元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但随着1511年葡萄牙人占领马六甲,以及随后荷兰人势力在东南亚的扩张,新加坡的贸易地位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最令人扼腕的是,公元1613年,葡萄牙人无情地焚毁了新加坡河河口的据点,这无疑是雪上加霜的一击,导致了这片曾经繁华的土地逐渐走向衰落,一度沉寂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狮城的崛起:Crown Colony (1819 – 1941)

18世纪中叶,大英帝国正在全球范围野心勃勃地扩张,他们不仅要巩固在印度的地盘,更要敲开中国的大门,大赚一笔丝绸、茶叶和瓷器。可当时有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荷兰人。英国人迫切需要一个能让自家船只停靠、补给、维修的港口,以便在与荷兰人的激烈贸易竞争中占得先机。于是,他们瞄准了东南亚这片富饶之地。

公元1819年1月29日,英国斯坦福·莱佛士爵士(Sir Thomas Stamford Bingley Raffles)带着印度总督哈斯丁勋爵(Lord Hastings)的授权登陆新加坡,发现其作为自由港的巨大潜力,当机立断地跟当地的马来统治者天猛公(Temenggong)达成了一项协议:在这里建立一个英国贸易港。

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虽然天猛公是这片土地的实际掌权者,但新加坡当时名义上还是柔佛-廖内-龙牙马来苏丹国的一部分。而就在前一年,柔佛苏丹阿都拉曼已经和荷兰人签了约,这意味着,他的王国其实已经“名花有主”,处于荷兰的势力范围之下!莱佛士面临的是一个烫手山芋。

但莱佛士十分聪慧,他敏锐地察觉到,柔佛内部对这位新苏丹阿都拉曼的合法性,其实存在着巨大的分歧——毕竟,阿都拉曼只是前任苏丹的小儿子。因此莱佛士策划并成功地将那位被流放的长子东姑胡先(Tengku Hussein)偷偷运回了新加坡!然后,在1819年2月6日,他大手一挥,宣布:东姑胡先才是大英帝国所承认的柔佛苏丹。紧接着,一份新的、正式的条约火速签署,英国终于获得了在新加坡合法设立工厂的权利。这一天,也被视为新加坡正式开埠的标志性时刻。

翌年,新加坡这个新兴港口就已经开始为大英帝国赚取利润了,仅仅三年后,新加坡的贸易额更是超越了老牌贸易港槟城。

眼见新加坡的巨大潜力,英国政府决定趁热打铁,与新苏丹东姑胡先和天猛公签订条约使英国获得了新加坡岛的永久管辖权,又与荷兰签订了《英荷条约》划分清楚了势力范围,新加坡的殖民地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就这样,新加坡、马六甲和槟城这三个英国在马来半岛的殖民地,于1826年合并成为“海峡殖民地”,最初由英属印度当局管辖。到了1832年,新加坡更是成为海峡殖民地的政府所在地。最终,在1867年4月1日,海峡殖民地正式成为英国的“直辖殖民地”,直接受伦敦的殖民地办公室管辖,地位超然。

英国坚持自由港政策,这让新加坡的转口贸易如鱼得水,成了橡胶、锡等大宗商品的重要集散地。港口设施不断完善,金融服务也日益发达,新加坡逐渐奠定了区域经济中心的地位。世界各地的商船,载着五花八门的货物,从遥远的阿拉伯和非洲驶来,在这里停靠、交易。新加坡港口一片繁忙景象,空气中弥漫着香料、茶叶和各种异域商品的独特气息。随着贸易的繁荣,人流也像潮水一样涌向这里。世界各地的移民纷纷来到这座岛屿,他们带着各自独特的风俗和生活方式,在这里扎根、生长。华人、印度人、马来人以及其他族群,在这里交织融合,共同塑造了新加坡多元文化社会。

移民的涌入也带来了一些挑战,比如早期的秘密会社问题,殖民政府不得不出手干预。同时,华人社群的宗乡会馆发挥了巨大作用,他们兴办教育、提供医疗,帮助同乡适应新生活,也悄然推动着移民们从“暂居”向“落地生根”转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新加坡并未受到太大波及,算得上是偏安一隅。唯一值得一提的事件,是1915年的印度兵起义。当时,驻扎在新加坡的印度穆斯林士兵得知要被派去攻打奥斯曼帝国,信仰与命令的冲突让他们忍无可忍,最终杀害了兵营里的英国军官,准备起义。殖民政府不得不从缅甸和柔佛调来军队,才最终镇压了这场兵变。

一战结束后,英国人痛定思痛,决定在新加坡修建一个宏伟的海军基地。这个基地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坞,储存着足以支持整个大英帝国海军六个月的油料,战略意义非凡。后来,他们又建造了一个空军基地,协同保护这个海上要塞。时任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更是豪迈地称新加坡为“东方的直布罗陀”,足见其在全球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地位。然而,令人唏嘘的是,尽管这个海军基地耗资巨大、规模空前,它却没有任何一艘战舰驻扎。当时英国的策略是:皇家海军主力全部驻扎在欧洲,只有在新加坡真正有需要时,才会千里迢迢地派遣战舰过来支援。事实证明,这个“远水救不了近火”的策略,最终为新加坡在二战中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总之,Crown Colony 时期是新加坡从一个小型贸易站迅速发展为东南亚重要港口和多元社会的关键时期。虽然殖民统治带来了压迫和剥削,但也客观上推动了新加坡的现代化进程,并为未来国家的独立和繁荣奠定了经济和社会基础。

黑暗降临:Syonan-To (1942 – 1945)

如果说“直辖殖民地”时期是新加坡的“黄金时代”,那么紧随其后的昭南岛”(Syonan-To)时期,就是它历史上最黑暗、最痛苦的篇章了。这是一段充满血泪、苦难,却又铸就了新加坡民族意识的沉重记忆。

A replica of a Type 95 Ha-Go Japanese tank. Tanks like this were used in Singapore during World War II. This replica, weighing 3.5 tonnes, was one of four built for the miniseries The Pacific; its track was based on an original in the collection of the Australian War Memorial.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同一天,日本军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开始入侵马来半岛。他们没有选择从海上进攻那个看似坚不可摧的新加坡海军基地,而是以惊人的速度,沿着马来半岛的密林一路南下。英国、澳大利亚、印度和当地的盟军部队虽然拼死抵抗,但面对日军的闪电战术和空中优势,节节败退。仅仅用了55天,日军就横扫了整个马来半岛,逼近新加坡。

1942年2月8日,日军突破柔佛海峡,从新加坡岛西北部防御最薄弱的地方登陆。尽管守岛的盟军人数多于日军,但他们大多是疲惫不堪的马来亚战役老兵,或是未经实战的新兵,物资和弹药也极度匮乏。英国指挥官阿瑟·珀西瓦尔中将(Lieutenant-General Arthur E. Percival)在弹尽粮绝、水源中断的情况下,于1942年2月15日——一个原本是中国农历新年大年初一的日子——在福特汽车工厂,向日军指挥官山下奉文(Tomoyuki Yamashita)将军无条件投降。丘吉尔首相称之为“英国军事史上最惨痛的灾难和最大规模的投降”。新加坡,这个曾被誉为“永不陷落”的要塞,就这样在短短7天内陷落了,标志着英国在远东霸权的终结。

随着日军的占领,新加坡被改名为“昭南岛”(Syonan-To),意为“南方之光”。然而,这个看似光明的名字,却掩盖着一段异常黑暗的统治。从1942年2月15日到1945年9月日本投降,新加坡人民开始了长达三年零八个月的苦难岁月。这期间,日军的“肃清”大屠杀将无数华裔男性的生命残酷剥夺,无辜的民众饱受经济崩溃、物价飞涨和“香蕉钱”贬值的折磨,在物资匮乏、疾病肆虐中挣扎求生;不仅如此,数万名盟军战俘被囚禁在樟宜监狱等营地,在饥饿、虐待和强迫劳动中苦苦煎熬,甚至被押往泰缅铁路等“死亡铁路”修建工程;日军还强行推行“日本化”,试图抹去当地人的文化认同,而宪兵队(Kempeitai)的残酷统治和随意酷刑,更让整个社会笼罩在恐惧之中,每一天都是生死的考验。

英国“东方直布罗陀”的神话在日军面前不堪一击,这让新加坡人民看到了英国殖民者的脆弱和无能。并且在共同的苦难和压迫下,不同族群的本地居民(包括饱受压迫的华人、马来人、印度人以及战俘)开始意识到他们共同的身份——“新加坡人”,并萌生了争取独立和自治的强烈愿望。这段经历,成为了新加坡人民追求自决和建立独立国家的催化剂。

1945年8月,随着日本的无条件投降,昭南岛的噩梦终于结束。英军重新回到新加坡,但他们面对的,已经是一个被战火洗礼、民众觉醒,并渴望掌握自己命运的新加坡。这段苦难的经历,深刻地塑造了新加坡的集体记忆和民族认同,也为日后它走向独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狮城腾飞:Singapore (1945 – present)

二战后,英国恢复了对新加坡的军事管制,但很快便意识到传统的殖民方式已无法维系。1946年,海峡殖民地解散,新加坡被单独划为直辖殖民地,而槟城和马六甲则并入马来亚联邦。1948年,由于马来亚共产党企图通过武力夺取政权,英国在新加坡和马来亚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并持续了长达12年。尽管有压制,但这种动荡反而促使新加坡人对政治参与的渴望。英国也逐渐认识到,必须赋予新加坡更大的自治权。

蓝瑞写给滞留在森林里的同志的信函

1955年举行了新加坡历史上第一次重要的选举,选民数量大幅增加,华人选民首次占据主导地位。大卫·马绍尔(David Marshall)成为新加坡的首任首席部长。然而,争取完全自治的道路并不平坦,马绍尔的政府未能获得英国的完全信任。1956年,在伦敦举行的第一次宪制谈判破裂。 直到1957年,在林有福(Lim Yew Hock)的领导下,第二次宪制谈判取得成功,英国同意新加坡在1959年实行全面内部自治。这意味着除了国防和外交,所有内政事务都将由新加坡自行管理。1959年,新加坡举行了第一次全面普选。以李光耀为核心的人民行动党(People’s Action Party, PAP)以压倒性优势赢得大选,李光耀出任自治邦政府的首任总理。这标志着新加坡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新加坡虽然获得了自治,但作为一个缺乏天然资源、腹地狭小的小岛,其生存前景充满了不确定性。人民行动党,特别是李光耀,坚信新加坡的未来在于与马来亚(即后来的马来西亚)合并,形成一个更大的经济体,以此保障淡水供应,提供广阔市场,并有效遏制岛内左翼势力。经过漫长而复杂的谈判,包括1962年的全民公投,以及克服来自印尼的强烈反对(印尼当时对马来西亚联邦的成立采取“对抗”政策),新加坡最终于1963年9月16日,与马来亚联合邦、沙巴和砂拉越共同组建了马来西亚联邦,彻底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然而,合并后的蜜月期却异常短暂。新加坡与马来西亚联邦政府在经济、政治和种族问题上矛盾重重:共同市场的承诺未能兑现,反而面对联邦政府的重税;新加坡倡导的“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与联邦的“马来人优先”政策格格不入;人民行动党在马来西亚其他州属的政治活动与巫统冲突日益加剧;1964年,新加坡爆发了两起大规模的种族骚乱(主要是马来人和华人之间的冲突),更是火上浇油,将紧张局势推向顶点。面对日益加剧的冲突和种族对立,马来西亚中央政府认为与新加坡的合并已难以为继。马来西亚总理东姑阿都拉曼认为,为了避免更大的动荡,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镇压新加坡政府,要么将其驱逐。最终,他选择了第二条路。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被马来西亚联邦“踢”了出来,被迫宣布独立,成为一个独立的共和国。

被迫独立让新加坡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国土狭小,资源匮乏,甚至淡水都要依赖邻国,周遭强邻环伺,族群构成复杂,失业率高达12%,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全世界都在质疑这个弹丸小国能否生存下去。然而,在李光耀及其领导的人民行动党的铁腕领导下,新加坡以超凡的毅力和远见,创造了“发展奇迹”。

面对内忧外患,新加坡政府迅速建立起强大的武装力量——新加坡武装部队(SAF),推行强制兵役制以威慑潜在侵略者;积极吸引外国直接投资(FDI),推动经济从转口贸易向工业化转型,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解决就业问题;果断实行严格的法律和秩序,打击腐败,遏制犯罪,确保社会安定,为经济发展创造坚实基础;推出雄心勃勃的组屋计划(HDB),大规模建设公共住房,以可负担的价格满足国民居住需求,增强归属感;坚定奉行多元种族主义政策,强调各族群平等,推动融合,通过双语政策促进不同族群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现代新加坡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就不在此一一赘述了。

在对新加坡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后,小雪随后几天更深入的探访新加坡。历史与现在交织,在小雪脑海中呈现了一个更为丰富的新加坡形象。

特展:UNLOCKING CABINETS OF PLAY

特展是一个玩具互动展览,丰富的旧玩具展览让小雪重温童年的玩具游乐时光,啊哈哈哈,不知道这些玩具中哪些是你玩过的呢?

Written By

博主小雪目前處於CET時區,正在努力學習語言中,喜歡探索世界,特別是文化歷史遺跡和博物館,一生所愛日本彩虹樂隊 ( L'Arc-en-Ciel)。

6 Comments

  1. 网友小宋说道:

    新加坡除了小点。其它挺好的

    1. 小雪说道:

      太热啦,啊哈哈哈。

  2. 大致说道:

    独立那部分的展品是报纸吗?一份报纸上这么多语言也真挺有意思的。

    1. 小雪说道:

      是的哦,这才算是民族大融合?啊哈哈哈哈

  3. Kevin's Space说道:

    搞不懂当年马来西亚为啥放弃新加坡……

    1. 小雪说道:

      大家都说是政治、经济和种族方面的深刻矛盾与分歧

Leave a Reply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