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Follow Us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2025/04/07 9 Min Read

成都金沙遗址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考古发现,已揭示出许多关键的历史遗迹,其中包括大型建筑基址、祭祀区、一般居住址以及大型墓地等。这些遗迹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古蜀文明的珍贵信息。在出土的文物中,有金器、铜器、玉器、石器、象牙器以及漆器等,均为极具历史价值的珍品。此外,考古学家还发现了数以万计的陶片、数以吨计的象牙,以及数以千计的野猪獠牙和鹿角,这些物品的数量和种类表明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复杂性。综合这些证据,金沙遗址很可能是古蜀王国的都邑。

金沙遗址博物馆两大主体建筑,一个是遗迹馆,一个是陈列馆,参观的人都很多,带小孩的朋友要管好自己的小孩,不要随意让他们妨碍别人的参观。

遗迹馆

遗迹馆是金沙遗址中大型祭祀活动场所的重要发掘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作为目前中国保存最为完整、延续时间最长的祭祀遗存,这里不仅展现了多样的祭祀遗迹,还出土了大量珍贵遗物,形成了极为丰富的祭祀遗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历史意义。

馆内的展示以发掘现场的原生态保护为主,力求在保持遗址本貌的基础上,让人们更直观地感受这一历史场所的真实面貌。通过精心设计的发掘现场、大型树根遗迹展示、影片播放等,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古蜀文明的祭祀仪式、社会结构及其文化信仰,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

据介绍,金沙遗址的“祭祀区”位于遗址的东部,是古蜀王国专用的滨河祭祀场所,其历史可追溯至商代晚期至春秋早期,具体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650年之间。这一区域沿着古河道的南岸展开,古蜀人很可能最初是在河岸上进行祭祀活动。在祭祀仪式结束后,他们会将祭品埋在河滩上,并用土覆盖,形成一种独特的祭祀习俗。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长达500余年的祭祀活动,到春秋早期时,河滩逐渐填平。同时,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这片曾被视为圣地的区域也逐渐荒废,失去了昔日的辉煌。

目前,考古学家在这一地区已发现了60余处祭祀遗存,通过对这些遗存的分析,金沙人的祭祀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的祭祀用品存在明显差异。

在第一阶段,祭祀用品主要以象牙和石器为主,同时也包含一些陶器、漆木器和极少量的玉器,这一时期的时间大约对应于殷墟的第二、三期(约公元前1300年至前1100年)。

进入第二阶段,祭祀用品的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大量使用玉器、铜器和金器作为祭品,同时第一阶段中使用的象牙仍然广泛使用,但石器和漆木器的数量明显减少。这个阶段大约对应于殷墟的三、四期至西周中期(约公元前1100年至前800年)。

到了第三阶段,祭祀用品的组合再次变化,开始大量使用野猪獠牙、鹿角、美石和陶器,而前一阶段中大量使用的玉器、铜器和金器的数量则骤减。这一时期大致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约公元前800年至前650年)。通过这些阶段的变化,考古学家得以窥见古蜀人在祭祀活动中不断演变的文化与信仰。

陈列馆

陈列馆坐落在摸底河北岸,是一座独特的斜坡状方形全钢架建筑。馆内的主题陈列《走进金沙》分为五个展厅,分别是“远古家园”、“王国剪影”、“天地不绝”、“千载遗珍”以及“解读金沙”,每个展厅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内容。展览的重点围绕重要的遗迹和遗物展开,通过生态环境、建筑形态、生产生活、丧葬习俗以及宗教祭祀等多个角度,让人们能够全面了解古蜀金沙的灿烂与辉煌。

远古家园展厅里展示了一些动物骨骼,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时金沙人生活的地方是非常的温暖湿润的。

王国剪影展厅展示了金沙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居所、工具、烧陶、冶铸、制玉、墓葬等。

金沙遗址考古发掘揭示出百余座小型房屋建筑遗迹,这些房屋主要采用木(竹)骨架和泥墙的结构形式,体现了古蜀人在建筑材料和技术上的独特选择。每座房屋的面积多在20平方米左右,整体设计简约而实用。建筑的形状主要为方形或长方形,以单间为主,适合当时居民的生活需求。

金沙遗址的考古发掘了2000多座墓葬,其中多处形成了集中墓地,显示出古蜀人在葬俗上的独特规律。这些墓葬排列有序,主要呈现出西北向和东南向的方向,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葬礼仪式和空间布局的重视。

在葬式上,盛行的有仰身直鼓葬和二次迁墓的习俗,通常以单人墓为主,偶尔也能见到夫妻合葬的情况。这种葬俗的多样性,说明了古蜀人对生命和死亡的不同理解和态度。

随葬品的种类多样,主要包括陶器和石器,个别墓葬中还发现了玉器和青铜器等珍贵物品,显示出某些个体的特殊地位与财富。然而,也有一部分墓葬未随葬品,这种现象的存在,暗示了当时社会已开始出现明显的社会分层和贫富分化现象。

天地不绝展厅集中展示了金器、铜器、玉器、石器、象牙、卜甲等精美文物,通过参观可以一窥当时祭祀活动的盛大场面。

铜立人身着长袍,腰佩短杖,头戴太阳形冠,双臂呈环抱状姿势,神情威严肃穆,其造型与三星堆青铜大立人颇为相似。

这根三千年前的巨大象牙,长度跟小雪差不多,它被密封在有机硅胶里。

金沙遗址出土的石器大多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其中有许多是跪坐的人像和动物石像。

金沙发现的金器是中国同时期的发现中数量和种类最多的。

中国古代祭祀活动中少不了的玉器,通常它们在祭祀活动中担任通天地、礼四方的重器。

玉器

金沙遗址发现的卜甲多为龟背甲,无文字。

金沙遗址出土的铜器主要采用范铸工艺制作,显示出古蜀人在铜器制造上的高超技艺。这些铜器多为小型器物,以及大型礼器上的附件,功能各异,既有实用性,也具有装饰性。

千载遗珍展厅是精品展,圆形中央藻井搭配整体抬高的圆形展台上摆放着“太阳神鸟”金饰,这是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太阳神鸟”金饰

“太阳神鸟”金饰,图案分为内外两层,均采用镂空的方式表现。内层图案中心为一没有边栏的圆圈,周围等距分布有十二条顺时针旋转的齿状芒,芒呈细长獠牙状,外端尖,图案好似空中旋转不停的太阳。外层图案由四只相同的逆时针飞行的鸟组成,它们等距分布于内层太阳的周围,引颈伸腿,展翅飞翔,爪有三趾。首足前后相接,向着同一方向飞行。飞行的方向与内层太阳芒纹的方向相反。整器采用捶揲、剪切和打磨等多样加工手法,正面打磨光亮,背面未经打磨,较粗糙。

商周大金面具

商周大金面具,整体呈立体脸谱,系在模具上捶揲成形,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则采用剪切而成。表现范围上限于额部,下方及下颌。面相近方,平额,眉毛略微凸起,中央宽而两端收束,好似新月。眼眶较大,双眼镂空约呈菱形,上眼帘呈弧形,下眼帘深凹。鼻梁高直,鼻翼与颧骨线相连。嘴巴镂空呈微张之态,略呈笑意。耳朵外展,上宽下窄,上半部分凹入,耳垂穿孔。嘴巴微张,呈狭长方形,下颌平直。整个脸部丰满,表情威严,具有一定写实风格。表面打磨光亮,里面未经打磨,较为粗糙。

商周卷云纹金喇叭形器

商周卷云纹金喇叭形器,整体呈喇叭状,上小下大,器身较高,上下两面为圆形,小平顶,中空,周壁向下逐渐外侈。腹壁上等距离分布着三朵卷云纹,纹饰线条流畅,极具美感。表面抛光处理,比较光亮,内壁未经处理,较为粗糙。

商周人面鱼鸟箭纹金王冠带

商周人面鱼鸟箭纹金王冠带,整体呈窄宽圆环形,上大下小。纹饰錾刻在金带表面,由四组相同的图案组成,每组图案分别有一鱼、一箭、一鸟和一人面。

商周铜人形器,整体形如一个直立人,表现为人体的肩部以下躯体。胸部一个大圆孔,双手下垂至腰间以下。瘦削的上身,双腿粗短外撇,双足外展。两侧肩部和小腿近足部各有一个小圆孔。正面凸起,具有立体感,反面内凹。

其使用功能不详。

战国几何纹柳叶形双剑及鞘,此件器物共有三件组成,两把柳叶形剑和一个剑鞘。两把剑形制基本相同。整体呈柳叶形,圆弧锋,斜直刃,剑身中部内凹,扁茎无格,直柄,柄部末端有一个不规则穿。剑身末端两面均有一个阳刻纹饰,形似方胜,中间一个圆圈,上下有三片叶子。剑鞘为袋状形,侧附弓形双耳,中以凹槽分为左右剑室,外壁和耳部均铸有回纹,近口部铸有三角形云纹。

这类器物只在成都平原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中有出土,应是商周古蜀文化中周具有代表性的器物。

商周铜人面形器,整器形如呈上大下小的人脸,片状,上部中央内收呈桃形。宽额,圆脸庞,圆下巴。墨绘勾勒圆眼和阔嘴,并施以朱砂。

解读金沙展厅展示了古蜀文明的分布区域及其与周边文化的紧密联系,特别是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金沙·十二桥文化——晚期蜀文化的文明历程。

Written By

博主小雪目前處於CET時區,正在努力學習語言中,喜歡探索世界,特別是文化歷史遺跡和博物館,一生所愛日本彩虹樂隊 ( L'Arc-en-Ciel)。

1 Comment

  1. 网友小宋说道:

    魔幻的最近发现的历史。

Leave a Reply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