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寺依据佛教华严宗1经典《华严经2》而得名。它不仅与辽国皇室有着密切联系3,地位显赫,还承载着契丹族对太阳的崇拜习俗4,因此其建筑朝向东方而不是汉文化传统的南方。这种布局反映了契丹族的宗教信仰和居住习俗,展现了辽代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特征,在我国古建筑中独具一格。

华严寺的始建年代暂未理清,明清两代现存的文字记载与碑刻资料并不一致5,只能等进一步考古研究发现了。可以确定的是,在经过了数次战火的摧残后,今天的华严寺尚存有辽金时期最大的佛殿大雄宝殿和辽代小型殿阁式建筑薄伽教藏殿。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华严寺是按照明成化、万历年间一分为二的形制,整合为一整个华严寺景区。其中上华严寺居西北,以大雄宝殿为中心;下华严寺偏东南,以薄伽教藏殿为主殿。
基本上华严寺广场四周的建筑都是新建的,仿古建筑山门正对的是新修的普光明殿。广场两侧是弥陀殿和药师殿。

绕过普光明殿向后走,才来到原来的上华严寺的山门,它始建于清朝,坐西向东。

门口的护法金刚塑像十分趣致。右侧为那罗延天哈将,左侧为密迹金刚哼将,皆是脚踏恶鬼,怒目圆睁。其中张嘴的是哈,闭嘴的是哼。小雪也叫他们“没头脑”和“不高兴”,哈哈哈哈,不知道现在的小朋友还知道他们不?


进入山门是第一进院,过殿立于台基上,两侧方门门楣上刻着“拈花笑6”和“击竹闻7”。话说这“击竹闻”三字居然能被很多人认错?!把“擊”认作“擎”,“聞”“間”不分,真的是简体字教育推行得太成功了……更不用提其出典又有多少人能听过呢。而在其后的圆门上则是“藏龙”和“伏虎”。



过殿后面的左右两侧分别是供奉关公的伽蓝殿8和供奉达摩祖师的祖师殿。



在之后便是建有大雄宝殿的月台了。首先看月台两侧墙壁上的字。北侧刻的是唐代黄檗禅师9语录,南侧小雪没去看,哈哈哈。
日升之时明,虚空未曾明;日没之时暗,虚空未曾暗。明暗之境自相凌夺,虚空之性廓然自如;佛及众生心亦如是。若观佛作清净光明相,观众生作垢浊暗昧相,历河沙劫终不得菩提。凡人皆逐境生心,若欲无境,当忘有心,心忘则境空,境空则妄灭。见善来相迎,亦无喜心,见恶相种种,亦无怖念。但自忘心同于法界,方得自在。
唐 · 黄檗禅师

登台阶上月台,大雄宝殿就在眼前。月台上两侧的钟亭和鼓亭是明代的建筑,八角陀罗尼经幢是辽代的,还有那看起来破破烂烂的铁焚香炉是明代的。啊,全都是宝啊!




站在高高的月台上回望来路,也不知道是小雪不够高呢还是这地理位置还不够高,无法做到俯瞰前面的房顶。小雪觉得不应该,这里应该就是最高点了,新修的殿堂比大雄宝殿还高是几个意思啊,摔!




这座单檐庑殿顶的大雄宝殿是始建于辽代,毁于兵火后在金代又旧址重建,它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木构佛殿建筑。不得不说,大雄宝殿真的是十分宽大啊,手机广角都照不全,站在殿前,压迫感就很重了。仔细看它门的形状是不是很特别?这叫做壸kūn门10,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壸门。



再看大雄宝殿屋脊的鸱吻,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最大的琉璃鸱吻,其中一个是金代的遗物,另一个则是明代的遗物,现在正在维修中。


大雄宝殿内供奉有明代佛像,正中是五方佛,两侧同样是护法诸天。五方佛的中间三尊是木雕,两侧的两尊是泥塑,你看出来了吗?诸天塑像也很特别,身体都向前倾,这种样式小雪从未在其他地方见过。墙上的壁画是清代补绘的,也很好看。



在大雄宝殿之后还有个新建的千手观音殿,感觉普普。不过这天太阳真大,好晒呀。看小雪照片就知道了,饱和度巨高。

走到南路可以看到新建的华严宝塔,里面有纯铜打造的地宫,还供奉有高僧舍利。额,说什么可以近距离观看,小雪这么多年参观过许多舍利,都没有这次在新加坡佛牙寺看的那么清楚,小雪终于知道舍利长啥样了。

继续往东走,便来到了下华严寺的薄伽教藏殿。“薄伽”是梵语,又叫婆伽婆、薄伽梵,译为“世尊”,意为佛有万德、于世独尊。“教藏”是指佛教经典。自辽代中叶以来,此殿一直是华严寺的藏经殿。
薄伽教藏殿矗立在3米多高的月台上,月台平面呈“凸”字形,这是大同辽金寺庙最普遍的做法。月台青砖铺地,建有石级二十步,石级尽头建有木牌坊,左为钟亭,右为碑亭。大雄宝殿前原本也有一木牌坊,现在没有了。

薄伽教藏殿为辽兴宗重熙七年所建,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是辽代殿堂建筑的典型代表。大家可以去看看梁思成带领的中国营造学社测绘的平面图。

薄伽教藏殿内也不乏珍品,大部分是辽代彩塑,也有明代塑像,其中最出名的是“合掌露齿”的胁侍菩萨,小雪很好奇它刚上完油彩会是什么样子。薄伽教藏殿后壁正中间还悬一天宫楼阁,是国内现有的唯一辽代木构建筑模型,但光线很黑,拍不了,大家可以去看看网上的图。天宫楼阁两侧有拱桥与左右藏经阁的廊道相连接,基本也是看不清楚的,只是知道有。




再往东走还有新修建的罗汉殿、观音殿等,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出口是在新修的下华严寺山门。这样一圈下来,结束,啊哈哈哈,真的是太晒了。

- 华严宗是中国佛教大乘八宗之一,以“法界缘起”为核心思想,强调“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圆融无碍观,被誉为中国佛教的“圆教”。它以《华严经》为根本经典,理论体系庞大复杂,强调修行与理论的结合,注重实践。虽然作为独立宗派在中国大陆已式微,但在台湾、韩国、日本仍有大批信众。 ↩︎
- 华严经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约在东晋时期(4世纪末至5世纪初)传入中国,主要有三个汉译本。其内容主要描述了佛陀成道后所说的法,分为七处九会,共39品,提出菩萨修行的52个阶位,强调“信、解、行、证”的修行次第,被誉为“经中之王”。 ↩︎
- 清《大同府志》:“大華嚴寺在府治南少西,東向、臺崇數十尺,上搆大殿,高亦如之,俗謂之上寺。其地舊名舍利坊。遼清寧八年,建寺奉安諸帝銅石像者也。舊有南北閣、東西廊,像在北閣下,已失所在。明成化元年,代府修潞城王遜𤆼記萬曆崇正間相繼修葺。國朝康熙十二年總兵何傅、知府孫曾重修,殿左有沙門覺同書《釋迦成道記》碑。前有八角石柱,上鐫佛頂尊勝陀羅尼幢,蓋遼太康間物也。寺之東南為薄伽教藏,亦壘石為臺基稍庳,俗謂之下寺。遼重熙七年建,保大間燬於兵火,僅存齋堂、廚庫、寶塔、經藏,洎守司徒大師影堂,見金天眷三年重修碑記。元至元間寺僧慧明重修。明洪武三年,改大殿為大有倉。二十四年,即教藏置僧綱司,復立寺。崇正四年毀。五年,督餉戶部周維新、巡撫張廷拱、總兵楊茂春重修。郡人覃光裕記。國朝雍正六年,應州知州章宏捐貲重修。乾隆八年又修。”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119016&page=100 ↩︎
- 《新五代史·契丹》卷七十二记载,辽国契丹民族崇拜太阳,每月的农历初一、十五,都要面向东方“拜日”。 《辽史·百官志》记载,辽国契丹人崇尚东方、左侧。 ↩︎
- 清康熙十二年《重修大同府上华严寺大殿暨添造禅堂廊庑记》碑载:“肇自拓拔氏(北魏)无疑”。明成化元年《重修大华严禅寺感应碑记》:“稽诸始创,肇自李唐”。明崇祯十五年《重修大华严寺碑记》:“始建于隋、唐之间”。 ↩︎
- 「拈花微笑」有禪宗第一公案之稱。 根據《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佛陀在靈山會上拈起花,莊嚴地示向眾僧,默然不語。 眾人不明所以,面面相覷,只有大弟子迦葉尊者破顏微笑。 佛陀於是說:「我有普照宇宙、包含萬有的精深佛法,熄滅生死、超脫輪迴的奧妙心法,能夠擺脫一切虛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處難以言說。 ↩︎
- 「香嚴擊竹」乃禪宗公案名。即香嚴智閑得悟之因緣。據景德傳燈錄卷十一載,智閑往依溈山靈祐,祐知其為法器,欲激發之,一日謂之曰(大五一·二八三下):「吾不問汝平生學解及經卷冊子上記得者,汝未出胞胎未辨東西時,本分事試道一句來!吾要記汝。」師進數語,皆不契機,復歸堂遍檢所集諸方語句,無一言可將酬對,於是盡焚之,泣辭溈山而去。抵南陽,睹忠國師遺跡,遂憩止焉。一日,於山中芟除草木,以瓦礫擊竹作聲。俄失笑間,廓然省悟。遽歸沐浴,焚香遙禮溈山,贊云:「和尚大悲,恩逾父母。當時若為我說卻,何有今日事耶?」 ↩︎
- 关公,它皈依佛教、从三国猛将到佛教伽蓝菩萨的事,与隋代天台宗智者大师有关。我国民间有不少神话故事说,相传大师在湖北玉泉寺收关羽、关平父子游魂入教,从此被佛教神化,成为我国民众普遍认同的护法神,并且成为伽蓝殿中的主尊。 ↩︎
- 黃蘗希運,諡斷際禪師,福州人,於福州的黃檗山出家,唐朝禪宗高僧。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BB%83%E8%98%97%E5%B8%8C%E9%81%8B ↩︎
- 在宋代李诫所编的《营造法式》中写作“壸门”,是一种佛教建筑中门的型制,也是一种镂空的装饰样式。作为佛教建筑中门的型制的壸门是随佛教传入中国的,而作为装饰样式的壸门自商代就已经在本土出现。 ↩︎
哈哈,小雪也是个超广爱好者。
「但光线很黑,拍不了」我觉得是时候你买个好点的全画幅相机了。
没办法,总想拍全呢。
可是我脆弱的手臂承担不起全画幅那个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