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博物馆作为一座地志性综合博物馆,藏有丰富的当地历史文物,其展览设计与分馆北朝艺术博物馆具有一致性,内容部分重复但各有侧重。但小雪还是觉得大同市博物馆的策展有所欠缺,展品与主题、与文字信息描述关联有限,如果相关文化背景了解得少的访客来此参观的话大概就是看了跟没看一样。
大同市博物馆的展厅主要有四个关于大同这块土地上历史发展的基本陈列展,与两个不知道为何要单独拿出来的专题展。
代地大同的历史演变

在百万年前,恒岳山崛起,大同湖逐渐干涸,沧海变为桑田,万物复苏,人类文明也随之兴起。大约10万年前,火山喷发后的灰烬已然冷却,“许家窑人”点燃了文明的火花,开始在湖畔进行渔猎和石器制造。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后裔在这片被群山环绕的福地上繁衍生息,逐渐在桑干河两岸发展壮大。

磬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石质乐器。古人认为其声清脆悠扬可以通神达天,又称“天籁”。
这件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磬,是目前发现年代最久远的石磬之一。
这种可单独悬挂的磬,也称为“特磬”。
大同地区的居民首次见于春秋时期的文献,称为“代”。当时,代国与晋国的赵氏家族已经建立了联姻关系,显示出其悠久的历史。赵襄子征服了代国,赵武灵王则设立了代郡,秦朝将其纳入三十六郡之一。汉高祖刘邦在平城征讨叛乱,拓跋鲜卑两度建立国家时也以“大代”自称。如今的大同,正是代国的核心区域。
由于大同的地理生态同时适合农耕与牧业,因而此地人类社会在两大文明之间不断变迁。




魏都平城的兴衰
拓跋鲜卑族在离开大兴安岭的嘎仙洞后,开始南迁,曾在呼伦湖畔留下足迹,最终进入“匈奴故地”,在阴山南北的广袤草原上称雄。258年,首领力微在定襄盛乐召集部落联盟大会,形成了一个奴隶制形态的国家,开启了”盛乐时代”。拓跋鲜卑通过与西晋修好,继续南下进入山西境内,并涉足中原事务。310年,猗卢受封为代公,据有代北全境,以盛乐、平城作为南北二都。
398年,拓跋珪将都城从盛乐迁至平城。此后百年间,北魏王朝统一北方,南北朝隔江对峙,是其统治最辉煌时期,史称“平城时代”。拓跋珪在平城建立北魏后,开始了97年的统治。平城作为北魏国都,历经六帝七世的开拓和经营,形成了郭城周回三十二里、人口上百万、商旅云集、使者络绎的大都市。
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平城改为恒州。不少贵族耆老怀念鲜卑旧俗,抵制汉化,羁留旧都,平城经济文化发展缓慢,“胡化”之风抬头。仅数十年间,平城脱离社会主流,丧失其重要地位。恒州时期,民间崇佛活动仍热情高涨,云冈石窟晚期的“秀骨清像”风格形成。
北魏末,先是柔然进逼,继而六镇之变,恒州陷入长期战乱。526年,一代帝都平城,在战火中沦为废墟。8年后,北魏王朝终结。




中国古代信奉”事死如生”,故重厚葬。北魏定都平城后,鲜卑墓葬亦渐趋同汉制。大同北魏墓葬众多,既有规模宏大的帝王陵冢,也有随葬简单的平民墓穴,可谓当时社会的缩影。沙岭壁画繁缛华丽,展现了鲜卑民族的生活风情。






辽金西京
唐代时,大同被称为云州,是边境重镇,见证了战火纷飞的年代。到了五代时期,大同成为沙陀人李克用的根据地,为后唐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0世纪初,契丹人建立辽国,并攻占了大同,将其作为西京。辽、宋、西夏三足鼎立,大同成为辽国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金朝取代辽朝后,大同依然是西京,并被蒙古元朝改称大同路。在辽金时期,大同作为陪都,吸引了来自不同民族的人们,形成了独特的西京文化。




明清重镇大同
明朝建立初期,大同作为九边重镇之首,肩负着抵御蒙古各部的重任。为了保卫京师,明朝在长城沿线设置了九个边防重镇,大同镇因其战略位置重要,被誉为“京师之藩屏,中原之保障”。
明代隆庆年间,汉蒙和解,边贸兴盛,大同成为连接中原与草原的重要贸易中心。茶叶、布匹、马匹、牛羊等商品在这里交易,繁荣景象令人叹为观止。
清朝入关后,大同依然是重要的军事后勤基地,但战火不再,商贸更加繁荣。晋商崛起,将大同打造成北方重要的商业中心,茶叶、丝绸、瓷器等货物从这里运往俄罗斯,开拓了广阔的市场。


专题展 大同恐龙
在还没有人类以前,大同恐龙活跃在中生代时期,它们生活在水草丰茂的冲积平原上。现今已发现了天镇甲龙、鸭嘴龙、镰刀龙等,这个展厅展示了一些化石标本与复原生活场景。

专题展 梵语清音
海会殿建于辽代,殿内供奉着18尊玄武岩雕刻的罗汉像。这些罗汉像姿态庄严,神态各异,是辽金时期佛教造像的典型代表。

2008年,在大同城内关帝庙发现了一处窖藏,出土了57尊明代佛道铜造像。这些造像造型精美,工艺精湛,保存完好,其中佛教造像庄严含蓄,道教造像安谧恬静,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明清时期,佛道教融合更加密切,寺观遍布乡间田野和寻常巷陌,民间供养佛道造像也更加普遍。这一时期,铜佛造像种类繁多,涵盖汉传、藏传等多种类型,道教造像更是题材多样。





这个手机滤镜加得很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