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Follow Us

佛教丛林成都宝光寺

2025/03/12 15 Min Read

成都宝光寺位于新都区,号称长江流域“四大佛教丛林1”之一,相传始建于东汉,但目前尚无可靠证据可考。官方资料2说寺内曾出土唐代《施衣功德碑》,上面记载了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时寺庙已经叫作宝光寺,并且规模不小。不过小雪未曾亲见此碑,网上有图片流传3

寶光寺在縣北關外半里,建自唐時。明正德時邑人楊廷和4、石子美等添建廟宇,金碧輝煌兵燹盡燬。

本朝康熙九年,知縣畢成英5因舊址率邑眾重修嗣,後屢行添建修補。道光十二年,住持妙勝詣京師,請印經典七千餘卷,歸貯經樓,添買寺田百餘畝,新建禪堂廊宇,叢林蔥鬱,為一邑勝景。

尊經閣藏 · 清道光《新都縣志 · 卷六》

现在的宝光寺主要为清朝康熙年间重建后的建筑,由一塔、五殿、十六庭院组成,据官方宣传说这样的布局似乎是延续了早期佛寺“寺塔一体、塔踞中心”的典型布局,結合小雪的经验倒觉得这像是流行于南北朝时期“前塔后殿”的布局,不知道呢,但反正现在完全不能考据清以前是什么样子了。

成都宝光寺无人机俯瞰图
宝光寺无人机俯瞰图

从山门的侧门而入,中轴线由南至北有照壁、山门、天王殿、舍利塔、七佛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两侧则分布有钟鼓楼、方丈院、罗汉堂等建筑。特别的,在东侧还有一个寺中寺,是净土宗的寺院,分别为寿佛殿、极乐堂和念佛堂。

山门殿

成都宝光寺山门
宝光寺山门殿,楹联由清代钱履和撰书“龍藏遠承恩,經傳覺院;雞園常說法,派衍宗門。”

山门殿建于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殿内照例是护卫仁王密跡金刚和那罗延金刚。

抬首便望见于民国元老右任所题的 “宝相光明”牌匾,小雪觉得这字非常有个性啊。

于右任“宝相光明”牌匾
于右任“宝相光明”牌匾

天王殿(尊胜宝殿)

穿过山门殿便来到了天王殿,又称尊胜宝殿,建于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内有弥勒菩萨和四大天王塑像,及杨升庵6、杨廷和父子塑像。殿后还立有尊胜幢。殿内牌匾多出于同治年间。

尊胜陀罗尼咒石幢7,简称尊胜幢,造于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毁于正德年间,只留下顶与座础,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恢复原貌。

成都宝光寺尊胜幢
尊胜幢

无垢舍利塔(宝光塔)

天王殿后的这座密檐式方形砖塔——无垢舍利塔又是一座斜塔,小雪看到的时候首先怀疑的是自己的眼睛。这座塔相传建于唐,但在梁思成看来,历经数代修缮,已几无可见唐代遗风了8。是的,梁思成也曾经来过宝光寺考察。有一则关于此塔的传说,在新都县志9中亦有提及:

唐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十二月初五,黄巢军攻破长安,唐僖宗李儇在五百神策军的保护下南逃入蜀。僖宗路经新都时,曾驻跸于宝光寺。后来,他觉得这里环境很好,又距成都城不远,便在寺后修建了行宫。唐僖宗到成都之后,立即派人捧着皇帝的“玺书”,迎请隐居在彭州九陇山的高僧知玄出山。

唐中和三年(公元883年)三月初八,僖宗皇帝在行宫里夜不成眠,索性起身到宝光寺散步。忽然,他看见宝光塔废墟上霞光迸射,便问随行的悟达国师是怎么回事?国师回答道:“此乃舍利放光,为祥瑞之兆,今黄巢已平,陛下可回长安了。”僖宗大喜,叫人在放光处挖掘,果然在塔宫内发现石函,函内有佛舍利十三粒,晶明莹彻,光彩照人。于是,僖宗命悟达国师重修宝塔,扩建佛寺。重建的宝塔取名为无垢净光宝塔,佛寺仍名宝光寺。

成都宝光寺无垢塔
无垢塔,又称宝光塔。

宝光塔塔身十三层,藏有佛舍利十三粒,小雪没见着。只好照旧绕塔三匝,吉祥如意。

钟鼓楼

宝光塔两侧有钟鼓楼各一,皆是卷拱顶。

成都宝光寺鼓楼
鼓楼

“庐山遗迹”牌坊

鼓楼侧为“庐山遗迹”牌坊,通向清代的白莲社,即寺中净土宗道场。为什么叫庐山遗迹呢,是因为传说在东晋时,净土宗初祖慧远与刘遗民、宗炳等一百二十三人在庐山东林寺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共期西方”,并凿池种莲,结白莲社。小雪不免又再次遗憾今日的东林寺已非当年了,非信徒可以不用特意过去。

成都宝光寺庐山遗迹牌匾
庐山遗迹牌匾

七佛宝殿

正对宝光塔的是七佛宝殿,建于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供奉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七佛贴金立像。

伽蓝殿

七佛殿左侧的伽蓝殿供奉有波斯匿王,陀太子,和给孤独长者。就说这神像小雪怎么看都认不出来是他们啊。

成都宝光寺伽蓝殿
伽蓝殿

大雄宝殿

七佛殿后是建于咸丰九年(1859年)的大雄宝殿,单檐歇山顶,不知为何,连前廊都不让进入了。

戒堂

大雄宝殿的左侧是戒堂,正殿重建于清光绪七年(1827年),殿正中塑有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中“持戒第一”的优波离尊者,两边为禅榻,上方有前建昌道署按察使黄云鹄所书“万寿戒坛”匾。

成都宝光寺戒堂
戒堂

药师殿

戒堂后方有药师殿,供奉药师佛和日光、月光菩萨像。

成都宝光寺药师殿
药师殿

藏经楼和说法堂

藏经楼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重檐歇山顶,是寺内最大的阁楼。

成都宝光寺藏经楼
藏经楼

藏经阁一楼中间为说法堂,是历代宝光寺方丈升座说法的地方,看上方的牌匾“正法久住”也正正表达了这个事。

藏经阁两侧有砖砌券门,一为“狮窟”,一为“龙潭”,分别通向东、西方丈院。

西方丈(宗喀巴大师殿)

经“龙潭”门通西方丈,即退院方丈和尚的居室。现在的西方丈是宗喀巴大师殿,内设密坛,供奉藏传佛教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并有转经筒、唐卡等。

佛化格言长廊

回到大雄宝殿右侧的佛化格言长廊,可以通往罗汉堂等宝光寺西部区域。

成都宝光寺仏话格言长廊
佛化格言长廊

白莲社

这边还有个寺中寺,净土宗道场的寿佛殿、极乐堂和念佛堂。这在禅宗的寺院里还有着净土宗的道场,也是非常特别了吧?

念佛堂是白莲社的大殿,前有莲池,内有光绪三十年(1906年)的石雕佛舍利塔一座,塔身上精细地雕刻着佛教主题故事,六根石上则盘以飞龙。

罗汉堂

宝光寺最西边就是著名的罗汉堂了。确实是非常多的罗汉造像,里面还有游戏尊者呢。而且田字形的布局更是容易让人晕头转向,他们又是那么高大,总感觉走不完,实际已经在兜圈子了。这边也是最热闹的区域之一,许多信徒烧香抽签问卦的。

罗汉全称阿罗汉,是仅次于佛和菩萨的修行果位,相传释迦牟尼在世时收了500弟子,经常给他们讲经说法,佛祖圆寂后他们将佛法收集起来编辑成册。后人为纪念他们的功绩,便称他们为“五百罗汉”。国内不少寺庙都建有罗汉堂,如北京碧云寺、苏州西园寺、武汉归元寺等,宝光寺罗汉堂建于1841年,平面呈现田字形结构,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是现存明清罗汉堂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塑像平均高约2米,亦为明清500罗汉造像中体量最大者。

堂内塑佛、菩萨、罗汉、祖师塑像共577尊。不着僧装、不拿法器,风帽锦氅,龙袍朝靴的清帝康熙和乾隆也以“阇夜多尊者”和“直德福尊者”列入,当是中央皇权对寺庙的影响。奉命重修宝光塔寺的唐代悟达国师、宋代把宝光寺带入了极盛时代的圆悟克勤祖师、清朝宝光寺第六位方丈月容老和尚都已本尊形态出现。更多罗汉则是身材高大、广颐深目的西域人或东南亚人。亦不在少数的皮肤黝黑、须发卷曲的印度人模样罗汉再次证明了天竺文化千年间对宝光寺的意义。

《宝光寺 ——丝路文化繁盛处的禅宗大寺》

太子亭

走出罗汉堂,更西边的庭院内有个太子亭。太子指的是释迦太子,别误会了,这个环形顶的建筑据说是象征着生命的轮回。

比较特别的是,太子亭的石柱上贴满了敷衍编辑的有关于合理放生的宣传单,不知道是不是政治任务,摘录部分给大家长长见识:

佛教的放生

放生,顾名思义,就是把可能被宰杀、面临生死痛苦的动物解救出来,放归到适合它们的自然环境中。

放生蕴含着佛教众生平等、尊重生命的慈悲情怀,自他相关、因果回馈的辩证智慧,善待生命、普度众生的宗旨追求。

佛教度化世间、利益众生,主张悲智双运。护生放生,既要本慈悲心怀,也要以智慧引导。我们提倡佛教四众弟子在日常生活中慈悲为怀,戒杀护生,支持参与动物保护活动。我们号召各地寺院引导信众慈悲护生、合理放生。我们呼吁全国佛教界开展放生活动时,本着佛教慈悲精神,遵守有关法律法规,采取科学合理方式,使放生活动善愿结善果、好心成好事,更好发挥慈悲救护生命、促进生态文明、净化社会人心的积极作用。

增殖放流

人工增殖放流是用人工方法直接向海洋、滩涂、江河、湖泊、水库等天然水域投放或移入渔业生物的卵子、幼体或成体,以恢复或增加种群的数量,改善和优化水域的群落结构。

增殖放流可以补充渔业资源种群与数量,改善与修复因捕捞过度或水利工程建设等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的一项有效手段。

能够针对不同水域特性,以补充、修复原水体的水生生物链中缺失的种类和保护水生生物种质资源的作用,同时注重自然原始生态的保护和建设。防止发生外来物种侵袭造成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严重后果。

《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四十一条

国务院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加强对放生野生动物活动的规范、引导。 任何组织和个人将野生动物放生至野外环境,应当选择适合放生地野外生存的当地物种,不得干扰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生产,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具体办法由国务院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制定。

六祖亭

往山门方向走,前方是六祖亭。就是纪念咱们曹溪六祖的亭子啦。在中国提及禅宗就绕不过咱们六祖,他实在是太有大智慧了。

成都宝光寺六祖亭
六祖亭

宝光寺还有一个巨大的场地供大家吃茶歇息,非常有成都特色,在这边晒太阳好舒服呀。

除了礼佛之外,宝光寺的环境也是十分优美的,来这边纯纯休闲也很合适,推荐!

PS. 文中所述所有方向皆为在宝光寺导览图上的上下左右东西南北,如与您实际访问的方向不一致请见谅,身为一个南方人小雪坦然承认自己没有方向感。

  1. 《星云大师全集 · 叢林制度》:“所謂「叢林」,是指很多出家人聚集一起修道的寺院,它提供給出家人修行之用;且是陶冶僧格、修學辦道的修煉所,過去也將叢林叫做「選佛場」。叢林寺院是信仰的中心,是弘揚教義、培育僧才的學校。” https://books.masterhsingyun.org/ArticleDetail/artcle2207 ↩︎
  2. “宝光寺:历史文化 – 新都区人民政府”: https://www.xindu.gov.cn/xdqzfmhwz/c140587/2017-06/07/content_d1448f8786754fa99929b36d0f8615d3.shtml ↩︎
  3. 宝光瑰宝丨唐代施衣功德碑 http://xdbgs.com/index/shows/46/263.html ↩︎
  4. 楊廷和,字介夫,號石齋, 四川新都縣人,祖籍江西廬陵。明朝中期重臣、內閣首輔。 楊廷和早年登進士,入翰林,參與修撰《明憲宗實錄》、《大明會典》。正德年間,進文淵閣大學士,入內閣參與機務。明武宗後期擔任內閣首輔,加少師、太子太師、華蓋殿大學士,與劉瑾、江彬等宦官寵臣勢力對抗,並逐步清除武宗時期政弊。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5%8A%E5%BB%B7%E5%92%8C ↩︎
  5. 《四川通志·职官志》:“畢成英,正黃旗廕生康熙七年任。” ↩︎
  6. 楊慎,字用修,庵號升庵,別號博南山人、滇南戍史,四川新都縣人,為內閣首輔楊廷和之子,正德年間狀元,官至翰林院修撰。大禮議事件中,因率領百官在左順門求世宗改變皇考,而遭貶雲南,終老於戍地,一生未獲赦免。後追贈光祿少卿,謚號文憲。 ↩︎
  7. 劉淑芬《經幢的形制、性質和來源──經幢研究之二》:“經幢是唐代才出現的一種多面體的佛教石刻,其上大都刻《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唐代人心目中的經幢,是指刻有「陀羅尼」的石刻,稱為「石幢」。石經幢是因為《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的流行而發展出來的,因此早期的經幢所刻的都是此經,稱之為「佛頂尊勝陀羅尼石幢」,簡稱「尊勝陀羅尼經幢」,或稱「尊勝幢」,或「陀羅尼幢」、「陀羅尼石幢」,或「勝幢」,也有逕稱為「石幢」,或「石幢子」者。” ↩︎
  8. 梁思成《西南建筑图说》 ↩︎
  9. 黎重國《寶光寺重興道場序》:“辛酉夏五避喧郭北古剎寶光,缁流數人敦延小憩,有欣然而長清若野鶴者,膜拜而請曰,茲寺塔載藏經,舊名福感,為藏如來舍利,八萬四千浮屠之一,越千九百七十餘年。而至唐僖宗朝,避黃巢亂幸蜀,悟達國師扈蹕,至此發地,得石函,果藏有舍利十三顆,光明熒徹,不可方物,遂營塔而貯之。底高十三級,冠以金頂。後國師亦閉堅固子六十粒於上,就塔營寺……”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107149&page=432 ↩︎
Written By

博主小雪目前處於CET時區,正在努力學習語言中,喜歡探索世界,特別是文化歷史遺跡和博物館,一生所愛日本彩虹樂隊 ( L'Arc-en-Ciel)。

1 Comment

  1. 科学工具说道:

    妥妥的观光指南

Leave a Reply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