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Follow Us

沈阳故宫

2024/05/15 13 Min Read

沈阳清朝故宫始建于天命年间,是统治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将权力扩大到全国、迁都北京之前,清朝建立的见证,后来成为北京故宫的附属皇宫建筑。这座雄伟的建筑为清朝历史以及满族的文化传统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见证。

沈阳故宫的历史

话说清太祖努尔哈赤不愧是开疆拓土的一代君王,不是在迁都就是在迁都的路上。

在天命十年乙丑三月己酉,清太祖努尔哈赤又想迁都沈阳,贝勒群臣们照例反驳,推说东京城刚建好没多久现在没钱没粮,而且力役太多民苦啊。但努尔哈赤是谁啊,他根本不容拒绝,说沈阳军事上地理位置卓越,伐木造宫殿运输上有河流也方便,附近有山有水也可以狩猎捕鱼。这事我已经思虑妥当了,你们还有什么话说?1言下之意就是这是我都想好了你们还想怎么样,反了天了吗,我不是在商量,我是在通知你们。

雷厉风行的清太祖努尔哈赤说干就干,没过几天,初四癸丑日就带队来到了沈阳。

于是,很有可能就是从这一年开始,沈阳皇宫开始修建了。

最先建造的应是东路大政殿和十王亭,而努尔哈赤自己是住在沈阳皇宫以北的汗王宫。这种宫与殿分离的做法是满族对宫殿的建筑理念。

不幸的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皇太祖在迁都沈阳的第二年就去世了。幸运的是,他有了一个强有力的继承人,皇太极。

皇太极继位后接受了中国汉族传统的“前朝后寝”宫殿建筑布局的理念,才修建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沈阳故宫中路大内宫阙的部分。天聪六年,主要建筑竣工。天聪八年,沈阳更名为盛京,沈阳故宫自然就被称为“盛京皇宫”。

之后,清政权再次迁都至北京,沈阳作为清朝的龙兴之地并没有被放弃,而是作为陪都继续发展。沈阳故宫也没有被废弃,而是作为康熙、乾隆等皇帝东巡祭祖期间居住的行宫,并且在乾隆时期又扩建了东西所、太庙和西路建筑群。这一时期沈阳故宫又被称为“陪都宫殿”,“盛京行宫”等。

而自从道光九年(1829年)皇帝东巡后,就再也没有来沈阳。沈阳故宫开始面临“宫生”的波折。怎么说呢,这一时期中国哪里能够幸免呢?战争之恶席卷了整片大陆。

沈阳故宫的建筑布局

沈阳故宫的建筑分布可划分为东中西三路。东路是大政殿及十王亭所在,中路“大内宫阙”是皇宫的主体、西路是宴会赏戏及书房。小雪提前用无人机看过一遍,在参观的时候心里就有个数了,哈哈哈,不再是迷途的小兔。

无人机俯瞰沈阳故宫
无人机俯瞰沈阳故宫

排队从大清门进入沈阳故宫,已经感受到了景点的热门程度。

大政殿和十王亭

大政殿,崇德二年建,是太宗文皇帝听政的大殿,位于大内宫阙之东,圣祖仁皇帝三涖盛京都来过此殿。殿宇上覆盖有琉璃瓦和黄瓦、华檐八角,上有殿名匾额,下有斗拱,正中两廊柱上有盘柱金龙。

其左右分列十署,曰“十王亭”,是诸王大臣处理政务的地方,分别为左翼王亭、右翼王亭、正黄旗亭、镶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镶蓝旗亭。

这一组建筑造型仿游牧民族的帐幄样式,非常有满族特色,同时也体现了清朝八旗制度的政治制度。

沈阳故宫大政殿
大政殿

据史书记载大政殿内悬挂有四十三年皇帝东巡时的亲笔御书“㤗交景運”匾和左右楹联“神聖相承恍覩開國宏猷一心一徳,子孫是守長懐紹庭永祚卜世卜年”,宝座后两楹间,设有屏风一座。目前殿内是原状陈列展,应该大差不差吧。

沈阳故宫大政殿内
大政殿内原状陈列

大政殿丹墀下左右各一间音乐亭2,殿后是十三间銮驾卤簿3库。

沈阳故宫大政殿及十王亭
大政殿、十王亭、音乐亭

大政殿前的石狮子采用辽阳的“橄榄石”石料,是乾隆十一年从崇政殿前移来此处的,与大清门前的石狮子同为宫殿建造之初就存在的石狮。口衔绶带的石狮造型小雪以前没见过呢,有印象的多数都是口含珠的。

沈阳故宫大政殿前的石狮子
大政殿前的石狮

大內宫阙

东、西所是乾隆时期增建的行宫。

东所

穿过小门,来到沈阳故宫中路东所的最后一进,敬典阁。这个二层重檐歇山顶建筑是乾隆年间建造的,用来貯藏玉牒。乾隆十五年(1750年),第一批玉牒正式入阁,此后从乾隆二十五年开始,每隔大约十年,正式填写的玉牒就会被送往盛京的敬典阁,直到清朝灭亡。

从北京运送玉牒到盛京,路途遥远,纸质又容易损坏,因此大多选择在雨水少的秋冬季节,通常是骡车拉运,光绪朝还使用了火车4。看到火车这样的交通工具出现,是不是一下就拉近了历史与我们的距离?事实上清朝灭亡才百多年,甚至我们这代人还经历了清朝灭亡百年纪念日(?)。

沈阳故宫敬典阁
敬典阁

看电视清宫剧总看到演员们说什么上玉牒上玉牒的,小雪总以为玉牒是个长得像祖宗牌位的东西,这次看到了玉牒的复制品,居然这么巨大!而且玉牒还分红册黄册,以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为宗室,上黄册,其余旁支称为觉罗,上红册。此黄册非彼黄册哟,非赋役黄册。放置玉牒的彩亭沈阳故宫里还残存有那么一座。

沈阳故宫放置玉牒的彩亭
放置玉牒的彩亭

穿过琉璃瓦顶宫门来到了东所二进,介祉宫,它是东巡时皇太后居住的地方,据说皇帝会每日率领妃嫔来此问候。介祉是大福的意思。殿内东房第二楹东壁原悬挂御书联“式訓徽音嗣,頤神景福綏”。

沈阳故宫介祉宫
介祉宫

东所一进的颐和殿则是皇太后举行典礼之处。颐和是颐养天和的意思。殿南中门一楹,东西直房各三楹,前为正门三楹,殿内西壁原悬挂御书联“福凝東海増芝算,祥擁西池長鶴齡”。

沈阳故宫颐和殿
颐和殿

穿过颐和殿前的垂花门是一个小院子,再往外走就出了东所。

崇政殿

接着来到整个沈阳故宫的中心,崇政殿。崇政殿原名笃恭殿,俗称金銮殿,是清太宗时期皇帝临朝理政会见外国使臣的地方。殿前左边设有日晷,右边是嘉量5,乾隆十三年设左右翊门,为进入内廷的通道。

沈阳故宫崇政殿
崇政殿

崇政殿殿身的廊柱是方形的,殿内的柱子是圆形的,这俩柱之间用了一条金漆木雕飞龙来连接,龙头探出檐外,龙尾直入殿内,十分特别。

崇政殿内彻上明造,多饰以金龙彩绘,正中悬挂御书“正大光明”匾额,宝座左右悬挂御书联“念兹戎功用肇造我區夏,慎乃儉徳式勿替有歴年”。这个对联在电视剧《孝庄秘史》中还正确还原过置于崇政殿呢

沈阳故宫崇政殿内原状陈列
崇政殿内原状陈列

凤凰楼

崇政殿直北是歇山琉璃瓦顶三层三间周围出廊式的凤凰楼,前有数十级的台阶通往台下,下层是进入帝、后寝宫区域的通道,中层和上层供皇帝和后妃休息或举行小型集会之用。楼内上层原悬挂御书“紫气东来”匾额。乾隆年间起,凤凰楼用于存放一些重要的宫廷物品,如圣容、行乐图、清实录、清初皇帝御玺。目前只能从一层通道经过,无法上楼。

沈阳故宫凤凰楼
凤凰楼

凤凰楼是当时盛京城内最高的建筑物之一。“凤楼晓日”便是盛京八景之一。

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侧拍

清宁宫四合院

凤凰楼北边的清宁宫是满族特有的建筑形式,开门在东次间,俗称“口袋房”或“筒子房,外间三面设炕,俗称“万字炕”6

沈阳故宫清宁宫
清宁宫

其东间为清太宗帝后的寝宫,据说皇太极就死在这个榻上。西四间则是祭祀神灵的神堂,日祭、月祭、春祭、秋祭都在这里举行,宴客也在这。

就……感觉上还是很朴素的,居然灶台就在室内?居然是大锅灶?居然是土炕?小雪难以想象皇帝被油烟呛到的样子,突然感觉很居家了。不是有一个段子说皇帝的金锄头7吗,这……可能皇帝真的如此啊。哎看到这里的朋友们,你们都睡过炕吗?跟空调跟地暖跟电热毯比,哪个比较舒适?

在这个四合院里还有关雎宫、衍庆宫、麟趾宫、永福宫,是皇太极五宫妃子们住的。就觉得跟小燕子出生的大杂院没什么区别啊,这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难怪会有宫斗。

在东侧的是清太宗皇太极晚年最宠爱的大福晋宸妃海兰珠的寝宫关雎宫。海兰珠是国君福晋的侄女,庄妃的姐姐,这姑侄三人嫁给了同一个人,方便搓麻将嘛(?)。东侧还有侧福晋淑妃的衍庆宫。在西侧的则是永福宫,侧福晋庄妃的寝宫,她后来成为孝庄文皇后,顺治帝在这里出生。哎呀,大家可以再去看一遍《孝庄秘史》,蛮好玩的。西侧还有大福晋贵妃的麟趾宫。据说,比五福晋地位更低的妃嫔住在清宁宫的东西配宫。

从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册封五宫的文书上可以看出,当时中宫国君福晋居首,东西两大福晋并列为次,东西两侧福晋居末,当时还没有遵从汉人的一夫一妻的制度,还是满族的一夫多妻制度。

院庭内还立有满族祭天时使用的索罗竿,是旧时满族住宅院落中的主要标志物。话说在清宁宫后还有一个大烟囱,小雪根本就没有认出来这是烟囱,这烟囱是烧炕用的吗?小雪不懂。

沈阳故宫烟囱
清宁宫烟囱

后苑

穿过那扇小门,就到了高台北侧的后院,这里有通往外面的后宰门8,还有磨坊、长廊等附属建筑,还有假山水池小花园,哇,真是太迷你了。

西所

再次路过仙鹤照壁,抵达了西所。西所的最后一进是二层的藏书阁,名为崇谟阁,是乾隆时期专门为在盛京故宫存放清历朝内府秘籍而建造的9

崇谟阁对面是东巡时后宫妃子们住的继思斋,这边没有门,门在另一边的直廊上,挺特别的,下雨天出门都不用打伞了。

沈阳故宫继思斋门前直廊
继思斋

这条直廊直通东巡时皇帝的寝宫保极宫,而保极宫的东西抄手游廊还连接了前面的迪光殿。看起来就是皇帝会去的地方都建设了回廊,方便皇帝雨天出行哈。皇帝一个人住的保极宫还是挺大的,东边是寝宫,西边是书房,侧翼是护卫的值房。

沈阳故宫保极宫
保极宫

乾隆皇帝东巡时,迪光殿是他处理政务和召见官员的地方。迪光的意思是启迪光大祖宗谟烈之光。内殿有一座屏风,中间悬挂着御书“繼序其皇”的匾额,左右的楹上挂着御书联“雲縵日華詒謀承燕翼,竹苞松茂肯構煥翬飛”。

沈阳故宫迪光殿殿内原状陈列
迪光殿殿内原状陈列

院前的垂花门真漂亮,看,门口坐着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呢。

沈阳故宫垂花门
垂花门

走出西所,便能看见西掖门。

沈阳故宫西掖门
西掖门

穿过西掖门,再经过一排房屋,左拐进入故宫西路。

沈阳故宫一角

故宫西路

这条路的花架上爬满了藤曼,看起来真漂亮,铁架子看起来像是新修的。不得不说,故宫西路的绿化面积确实很大。

西路北侧区域的主要建筑是文溯阁,它是一个著名的藏书楼,专门用来存放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这座建筑是乾隆下令仿造宁波天一阁而建的,看起来像不像呢?

沈阳故宫文溯阁
文溯阁
修复后的宁波天一阁

阁内的西侧楼梯间以外,其他地方都摆满了书籍,清代特制的书架至今仍完整地放在阁中。

文溯阁的东边有一座红墙黄琉璃瓦顶的碑亭,里面放着完弘历所撰写的《御制文溯阁记》石碑,详细记录了建造阁楼的目的和过程。

在西路南半部,有嘉荫堂和戏台,是皇帝东巡时举办小规模宴会和赏戏的地方。南至北依次为扮戏房五间,戏台一座,东、西直廊各十三间,嘉荫堂五间。嘉荫堂两侧各有长廊,是随同皇帝的王公大臣们就座观戏的地方。

沈阳故宫最佳游览路线

参观沈阳故宫的最佳路线就是导游图上设计的这条了,但不管走到哪,游客都特别多,完全避不开。

沈阳故宫导游全景图
Watch video “Mukden Palace” on YouTube. (国内访问B站视频

一些待解之谜

作为一个南方人,小雪在参观沈阳故宫的时候发现了很多新奇的东西,大概要求助北方人来看看那是啥,怎么用的。

  1. 清《欽定盛京通志》:“天命十年乙丑、三月己酉,上欲遷都瀋陽,貝勒諸臣以嵗荒食匱諫阻,上不許,曰:「瀋陽形勝之地,西征明由都爾弼渡遼河路直,且近北征䝉古,二三日可至,南征朝鮮,可由清河路以進,且於渾河、蘇克素䕶河之上流,伐木順流下,以之治宫室為薪,不可勝用也。時而出獵,山近獸多,河中水族,亦可捕而取之,朕籌此熟矣,汝等寧不計及耶?」↩︎
  2. 音乐亭是举行典礼时演奏乐曲的所在。 ↩︎
  3. 漢應劭《漢官儀》解釋:「天子出車駕次第謂之鹵,兵衛以甲盾居外為前導,皆謂之簿,故曰鹵簿。」,「鑾駕鹵簿」是第三級別的隨行官員和護衛人數、儀仗和樂舞稍遜的鹵簿,用於皇帝走出皇城,在京城範圍內了解時政民情的視察和遊覽活動。 ↩︎
  4. 送玉牒到盛京的仪式非常隆重而繁复。出发前,工部在东华门和朝阳门外分别设立了彩棚,监修总裁等将玉牒放在黄案上,行三跪九叩的大礼后,装入行箱交给官兵护送。出发当天,将行箱放在行驾彩亭中,并用彩绸绑住,官员们行礼。彩亭前面有黄盖、龙旗和仪仗,奏导迎乐,一直到东华门。彩亭放在彩棚里,亲王以下、副都统以上的官员都穿着朝服站在棚外,恭请皇帝出宫,然后在彩棚内备案前点香引礼,送玉牒回盛京。玉牒送往盛京是靠驿站的骡车运送的。每辆行驾彩亭由两头骡子拉着,还备有一头骡子随行以备更换。骡车白天行走,晚上住宿,从北京到盛京需要20多天的时间。玉牒车队行进过程中,经过的地方州县入境之地,都要搭建席棚、木枋,标明地界,地方文武官员跪迎跪送于道路左侧。光绪三十四年首次使用了近代新兴交通工具火车,历时四天运送到终点站奉天城站(今皇姑屯站)。奉天城站搭建了一座彩棚,用于安奉行驾彩亭,彩棚共有25间,面宽1丈1尺,进深2丈6尺,有黑白老相片《奉天省恭迎玉牒棚摄影》。到了盛京,官员们穿着朝服出郊外跪迎,奏鼓乐迎至沈阳故宫的崇政殿前,陈设宝案,行三跪九叩之礼。等到了吉日,再由盛京礼部堂官引导至敬典阁前,送往的官员们在彩亭前行一跪三叩礼,由相关官员捧入敬典阁放入貯金柜。 ↩︎
  5. 嘉量是中国古代对体积的标准量器,全器分斛、斗、升、合、龠五个容量单位。是根据二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的古制设计,历代都很重视制作嘉量。 ↩︎
  6. 周苏琴,《“口袋房”与满族建筑》,https://www.dpm.org.cn/Uploads/pdf/2792/T00608_00.pdf ↩︎
  7. 古代有两个老农民畅想皇帝的奢华生活,一个说:“我想皇帝肯定天天吃白面馍吃到饱!”另一个说:“不止不止,我想皇帝肯定下地都用的金锄头!”这个故事揭示了一种井底之蛙式的思维方式,可以理解为贫穷(眼界)限制了想象。 ↩︎
  8. 一说给被称为后宰的专管衣食供给机构人员出入的门,一说出自厚德载物。从沈阳故宫的情况来看,我倒是相信前者。 ↩︎
  9. 然而崇谟阁造好后它就被乾隆给忘了,闲置了三十多年才启用。 ↩︎
Written By

博主小雪目前處於CET時區,正在努力學習語言中,喜歡探索世界,特別是文化歷史遺跡和博物館,一生所愛日本彩虹樂隊 ( L'Arc-en-Ciel)。

6 Comments

  1. liangliang说道:

    看介绍是说,下面有烟道连起来,烟气经过烟道可以把烟道加热,然后从烟囱排出去,避免中毒。
    睡过个假炕,是用电热毯的😅😅

    1. 小雪说道:

      那么老长的烟道,需要烧多少柴?那个时候没有蜂窝煤吧我记得。
      居然是假的,投诉它。

  2. 大致说道:

    舒服我觉得那还得是电热毯舒服。火炕最大的问题是受热不均。老婆孩子热炕头,炕头指的是离火源最近的一头。炕头热不一定炕尾热,炕头凉炕尾一定凉。炕的表面是一层砖,砖也没什么保温性,你可以想象成一碗石锅拌饭,从热气腾腾到放凉需要多久。所以炕舒服的时候是真舒服,像火龙浴,但凉下来的时候那是真难受啊!
    农村一般为了节省燃料,火炕的一头是连着灶台的,不是冬天的时候可以利用一下晚餐的灶台的余热,但过了饭点是不会再点一次火的。而冬季会接一个火炉子(而不是直接在炕里烧火),利用炕道进行热循环。冬季睡觉前会在炉子里封一块到三块蜂窝煤,让它小火慢烧,以达成整宿加热的目的。(所以我们这边把一氧化碳中毒叫做煤烟中毒)。
    所以盘炕是门技术活,炕道搞得不好,窝风,会有窜烟、受热不匀、浪费煤、甚至容易产生一氧化碳等种种不良后果。
    所以烟囱越高,火烧得越旺,但是图片里那么高应该是跟火炕无关的,火炕又不是烤肉盘。

    1. 小雪说道:

      感谢详尽的解释!
      它那个清宁宫是三面有炕,那炕头是哪一头?靠近铁锅的那一小段吗?
      那那个烟囱是给灶台用的?好想看清宁宫的解剖图啊><

  3. S说道:

    清宁宫的烟囱(前文提及),是怎么使用的呢?
    不就是管子从地下通道通出去吗,顺序:炉灶-炕-烟囱。

    宫里的炕是怎么用的呢?
    跟北方的一样。

    宫里的窗子是怎么用的呢【摆弄窗户视频】?就算看到了古建筑门窗木装修示意图还不是很清楚明白。
    地上的木板是做什么用的【木板图片】【另一种木板图片】?
    看不到,没法解释。

    墙上的扇形图案以及铁钉是做什么用的呢【铁钉墙图片】?
    屋脊侧面排列成X形的五个圆片是做什么用的呢?
    就是防止时间长了木头变形的。跟北方没关系,南方也有这样的深宅大院。

    你们都睡过炕吗?
    睡过,在平遥的时候。不是很舒服,太热了。

    1. 小雪说道:

      > 不就是管子从地下通道通出去吗
      没用过,没建造过就难以想象。看电视里演的壁炉烟囱还需要从定时爬房顶通一通,它这个怎么通呀?

      >跟北方的一样
      同样没用过,无法感同身受,哈哈

      >看不到,没法解释。
      https://i.postimg.cc/CK8LhHtB/Fzc-Lksha-AAAj-ZW9.jpg
      https://i.postimg.cc/k4FJ8M77/Fzc-BNz-Ea-YAEKf-B.jpg

      >就是防止时间长了木头变形的。跟北方没关系,南方也有这样的深宅大院。
      感谢,顺着你这思路一查就找到了,X型那个是博风板上的钉子顶帽,有装饰效果,在别的建筑上可能是其他形式来遮掩这些钉子。墙上的铁钉也是用来加固的。但是那个扇形图案还是不知道干嘛的。
      确实,我反正一并列出疑惑(・∀・(・∀・(・∀・*),墙壁上的铁钉是见过很多次的,但之前忘了问~

      >睡过,在平遥的时候。不是很舒服,太热了。
      是不是可以跟忘了关电热毯比较?

Leave a Reply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